院士逐一回应学术造假质疑 称举报者提荒唐要求
2014-01-03 11:02:44 来源:京华时报
□克隆国外样机? >>报道 克隆澳大利亚人工耳蜗
据央视报道,1982年,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通过FDA认可,成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蜗装置。王正敏作为中国最早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之一,他最先提出了研发中国的人工耳蜗。王正敏找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范宝华,让他想办法得到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人工耳蜗样机。作为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沈义虎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这位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
利尔公司的产品。沈义虎表示,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和结构机制,然后依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为了避免科利尔公司找麻烦,他们在外观和线路等环节做了修改。
>>回应 仅是分析并未进行克隆
王正敏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承认曾对澳大利亚科利尔22型人工耳蜗进行了分析,但并非对其“克隆”。
王正敏称,虽然他们对澳大利亚的人工耳蜗进行了分析,但很多东西是不可能解密出来的,“很多数据通过分析芯片也无法获得”。“在此之前,我国的聋人都只能使用国外的人工耳蜗,价格很高”,王正敏称自己一直在致力于研发价格更低廉的国产人工耳蜗,而分析外国先进的人工耳蜗有利于对其消化和吸收,自己再进行改进国产的人工耳蜗。王正敏称,他们所研制的人工耳蜗包括DSP和CPU两个核心芯片,都是由他们团队的工程师按照他的要求和数据自行研制的,与国外的人工耳蜗芯片没有任何关系。
据王正敏称,他已经于昨天将所有制作人工耳蜗的材料交给了复旦大学。“相信组织会对此事有一个公正的处理。”王正敏说。
>>报道 用仿制品获取巨额经费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对国产人工耳蜗进行产业化。
央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研发团队和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仅在2012年,王正敏研发团队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卫生部专项科研经费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国家工信部经费2138万元。
>>回应 经费使用经过严格检查
王正敏对于两笔2000万左右的专利经费并没有否认,他称两笔经费分别是力声特公司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申请下来的。公司方面用经费进行了工程研究,他并不是很了解,而医院也是用这笔经费进行了临床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