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古滕国考略

2013-04-20 17:08:00   来源:滕州旅游   

      据传,错叔绣来滕立国带来了“百工”,周代“百工食官”,吃国家俸禄,其中有索匠,后称绳匠,主管监种桑麻和制绳在这里安家落户,传说索氏故宅就是后来级索供销社旧址。后来在这里兴建地藏寺,到明代还有斑驳难辨的古碑。明代在寺内再设学宫,为远近培育出众多人才,今在县志里还可查证。颜守耕就是在学宫成才考中秀才和举人的。到清末这里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建国后又在这里成立了级索供销社。
      古镇旧时有寨,东门外有天齐庙、歇马亭及娘娘庙,建国后天齐庙改做医院,歇马亭还存古柏数棵,亭东荆河支流北岸的娘娘庙内,有送子娘娘怀抱一个裸体男婴塑像。天齐庙南有古石井,水质甘甜,最宜沏茶和做豆腐脑。寨外西北二里有龙崮堆,又名望龙山,山上有庙,登山台阶十三级,道家称为上天梯。古镇有八景:歇马亭、娘娘庙、古石井、天齐庙、望龙山、上天梯、地藏寺、级索集,明智的级索人曾以这些人文景观和历史传说招来远近文人商贾,交流文化,开展经贸,增进繁荣。40年前,祖居三道街的王德珍老人曾告知笔者。
      古镇有从远古传来的“大犁”,很像“大禹治水”图中的“耒”或“耜”,铁制农具大犁到上世纪60年代仍在使用。级索手工业制品种类繁多,瓜条加工制品工艺独特曾远销数省,桑麻种植及制品得天独厚。级索人嗜茶,是茶叶的销售重镇,因而古镇在江南最富胜名,尤其在茶乡杭州。古镇的古会在夏历四月初五和十月二十。赶集歌谣是:级索街,真稀奇,十天这里十二集,逢单东门集,逢双西门集,五、十牛马也来赶大集。
      滕县坡
      东夷文化,亘古绵延;华夏文化,古今承传,古滕文化,根深枝繁。
      滕州古为“三国五色”之地,以古滕国为核心的滕、薛、小邾三国,构成了古滕文化。远古时代的东夷地区是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北辛文化则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后来在这里发展成为邾娄文化,再后来又称邹鲁文化。山东简称齐鲁,是周代文化的两个国家,原因也在于此。邾娄文化生长在华夏(中国)的东方,当代学者称这一带为华夏文化或华夏文化中心,称这一带为东方文化或东方文化特区,古滕文化则是“中心”或“特区”的杰出代表,代表着具有华夏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滕、薛、小邾三国境内古有郭水(郭河)和梁水(荆河),二水西流入湖泊再入泗水。泗水南流汇入淮水(淮河),在泗水两岸形成了泗水文化,文献记载滕“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说的就是泗水文化。滕国的先民在创造泗水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名誉古今的古滕文化,今在《孟子》一书里依旧可读。至今仍在传诵的民谣:“邹(邾)、滕、峄、水流西”,歌颂的就是古滕文化。昔日滕国称上坡,湖区称下坡,上坡文化发达,物产富庶,下坡舟楫往来,鱼米丰足,苏沛一带称这里叫“坡东水西”,到明清时代这里又成为在全国屈指可数的甲级大县,今有人仍习惯叫这里滕县坡。
      古滕文化
      古滕文化底蕴丰富,博大精深,遍布古代的三国五邑。自汉代以后,庙宇寺院在这里星罗棋布。以滕国为例,围绕滕城的庙宇、寺院、学宫形成众星拱月之势,儒教文化开始在这里承传。县志称颜安乐、曹充是当时的儒家宗师。滕城古有滕文公庙、孟子庙等庙宇,县城里外旧时也有文庙、孟庙、文公庙及书院学宫等等,均属官府创办。民间和私家也踊跃办学,古镇级索旧有学宫,古村盖村旧有王氏私塾,滕城北门外旧有颜家楼,今名颜楼,这个不足千人的村庄到清代竟有三个学屋,“当地称东、西、后颜家学屋。当时官府民间齐心办学蔚然成风,儒家文化的发展也盛极一时。道教依滕城文公庙为领庙传播道教文化,在周边广建庙宇,在民间广收门徒,定期举办庙事活动,公开演奏古代礼乐,当时演奏的《商宫大调》、《周颂》等古曲,今在民间古乐班里还在流传,要比现代演奏的古曲《汉宫秋月》至少要早一两千年。佛教又称释教,到北魏时期在这里更加流行。据传,今滕州城区的龙泉寺始建于北魏,寺内的龙泉塔也始建于唐代。龙泉塔经受了千年沧桑和战火的摧残,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已是满目疮痍。建国后,政府与地方出资重修,不仅保存了昔日的佛教文化,同时也为古滕文化增添了亮丽色彩,今已成为对外开放认识滕州的主要标志。
      古滕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上世纪70年代在庄里西出土的滕国编钟,经清理后由音乐家演奏的乐曲录音,由县广播站向社会播放,顿使纵跨3000年时空的周代古乐飘扬在古滕大地上,听众无不精神振奋。《滕国编钟声悠悠》的录音报道,至今仍使人们记忆犹新。2001年5月18日,《联合日报》文史专版首推学术论文,再度向社会展示滕州儒墨文化和科圣墨子,鲜为人知的是论文中提及的《周易》善本,出自小邾国国学,国学就在今滕州城区小邾城街,算来大约有两千七八百年了。

上一篇:滕州名人--闵荫南
下一篇:滕州名人--刘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