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笔厂曾可与派克一搏 盲目多元化致其沉沦

2012-12-01 14:50:59   来源:中国经营报   点击:

      迷失的二十年

      “盲目的多元化让英雄欠下了很多债务,但销售额毫无起色,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商品。”
      英雄的沉沦令人伤感,但并不意外。英雄笔厂的一些老人,至今仍在感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雄有很多振兴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其中的一两个,英雄笔厂的前景应该会不输于上海家化、光明集团这样同类的上海国企。
      最令人扼腕的一个机会,是来自国际制笔公司派克抛出的“绣球”。上世纪80年代,派克曾派专人到英雄笔厂做合作与合资的谈判,并授权英雄笔厂在国内生产及销售“派克笔”的资质。但当时的英雄以“坚持自主创业”为由,拒绝了与派克进行合作。
      “如果当时合作或合资成功,英雄的品牌理念和渠道模式肯定会与现在完全两样。”一位老英雄人对记者表示,当时是英雄笔厂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英雄笔在国内金笔市场和自来水笔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制笔技术也已接近国外的最高水平。这时的英雄笔厂,甚至有去国际市场与派克等一争高下的想法,自然不愿意“引狼入室”。
      英雄笔厂崛起后,行政之手开始干预。上世纪90年代,政府主管部门“拉郎配”,主导了英雄笔厂的多起并购,并启动多元化战略,投资煤气厂、钢琴厂,甚至还进入房地产行业,在苏州建起了一座“英雄大楼”。“盲目的多元化让英雄欠下了很多债务,但销售额毫无起色,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商品。”上述英雄老人表示,加上国营机制不灵活和市场上假笔开始泛滥,英雄笔厂自此走向衰落。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迫于经营压力,英雄笔厂甚至开始为江浙的一些民营笔厂做代工,而当时,英雄已无资金和精力建设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江西和浙江的一些民营笔厂开始崛起,不断挤占英雄原有的市场份额。到2006年时,英雄原本最为强势的金笔所占国内市场份额已下滑至3%左右。
      “英雄此番改制,应是看到了国营体制下的诸多弊病,一是希望引入外部资金盘活市场,二是希望市场化的力量能够对国营体制进行冲击,使公司营运更为高效。”博盖咨询董事总经理高剑锋认为,但关键仍然在于,其主管部门及管理层对改制的决心究竟有多大。

      失败的“二次创业”

      在缺少投入的前提下,再好的构想都难以实现。
      2003年,当时的海文集团收购了英雄笔厂,投资3600万元组建了上海英雄金笔有限公司,并整合了41件英雄商标。到2006年时,轻装上阵的英雄笔厂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希望能够重振英雄这个品牌。
      海文集团对英雄笔的定位提出了“两手抓”的思路,即高端金笔与跨国公司合作,低端中性笔包给国内民企,降低赢利预期,以扩大市场份额。当时英雄笔厂的目标是,短期内将金笔的市场份额拓展到30%,水笔的市场份额做到17%。2007年以后,英雄还主动介入礼品市场,为一些集团客户定制礼品笔。
      但英雄的“二次创业”并未受到市场认可。海文集团接手后,英雄并未止住下滑的势头,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经营利润越来越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英雄一直没钱。没钱打广告,没钱做渠道,甚至连参加行业展会的预算都有限。”英雄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在缺少投入的前提下,再好的构想都难以实现。
      该人士表示,如要做高端笔市场,品牌营销必不可少,但英雄没有费用去做商业广告,只能在一些经销商的店头做一些招牌类的广告,覆盖范围有限。在开拓高端笔市场时,同样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只能零星地开设个别专卖店。而品牌力的持续下滑,甚至导致一些百货卖场拒绝英雄品牌的进驻。
      对于英雄而言,一个好消息在于,由于挂牌转让股权导致的舆论关注,主管部门也开始意识到英雄品牌的价值,并有望加大对该品牌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也在研究帮扶方案,鼓励我们引入社会资本,在搞活生产的同时降低营运成本。”上述人士说,对于现在的英雄而言,他们不怕被关注,而是怕被彻底遗忘。

上一篇:银行“唯利是图”拒延时服务
下一篇:金融等五大行业有望营改增 部分企业称成本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