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称王沪宁考研复试迟到被照顾 因文章出众
2014-01-13 11:30:38 来源:东方早报
-
复旦大学第十宿舍12号楼内,78岁的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简称“国务学院”)教授孙关宏在向学生口述历史,当谈起18年前评定职称的曲折时,他突然毫无征兆地哭了,那段历史给他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
“我们三个被吓了一跳。”复旦2010级政治学系的刘剑日前回忆起2013年5月和孙关宏做访谈的这段经历,当时他与另两名学生想起培训课上教过,“如果遇到对方情绪比较激动,采访者首先不要说话,不用劝,就让他释放一下。沉默了一会儿,孙老师就及时克制住了。”
走进老教授家中访谈院系历史的并不只有刘剑等3名学生。为了保留院系真实的历史,两年多来,复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招募了几十名学生志愿者,对学院离退休教授进行访谈,记录口述史,相关书稿拟于今年5月结集出版。
复旦新闻学院、复旦历史系、复旦校史研究室也都使用“口述”的方式来记录院系发展史。因为传述人是 “活证”,他们的口述史是历史最好的证言。
有“口述历史第一人”之称的著名史学家唐德刚曾表示:口述史应该记录“正史”上看不到的,生动具体的生活细节和个人感受。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金光耀也认同,应该通过口述历史去挖掘文本之间不会留下来的历史,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口述历史中相互辩证来接近历史的真相。
然而,时间是口述史的最大限制,不可避免也不可挽回,因此对80岁以上老复旦人的访谈就像考古上的抢救性发掘一样有必要。
寻找遗失的历史记忆
为了庆祝政治学系成立90周年和国政系建立50周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院史口述项目从2013年4月启动,派出12组同学,对老教授、老校友进行口述访谈。国务团学联分团委副书记葛明星日前说,目前,第三批访谈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将整理好的口述稿改写成书稿,我们计划今年5月份出版一本院史的册子。”
在复旦国务学院的访谈步入尾声之际,复旦新闻学院也已启动口述史项目,由复旦学院黄芝晓和林溪声老师主持。
不同于国务学院,新闻学院的项目将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开展。学院主办的核心期刊《新闻大学》为之特辟口述史专栏。
设立专栏的构思酝酿已久,最早可溯源至本世纪初, 黄芝晓刚从《福建日报》副总编的岗位转向教学,任复旦新闻学院院长。黄芝晓说:“随着自己奔向古稀之年,要为复旦新闻学院、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留下一点史料的紧迫感就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