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超60%企业家认为改革最大风险是利益集团掠夺红利

2013-11-09 09:10:29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为当代中国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家群体对于改革究竟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与微博等带有强烈情绪性的社交平台所展现的所谓“舆情”相比,又会有什么样的区别?

      近一年来,在继续研究中国近代改革史、观察当代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有幸与百余名中国企业家进行了辅以问卷的访谈,或许多少能有些管中窥豹之意义。

      历史并非直线前进

      历史是一个传承的过程,改革史也是如此。任何割裂历史的行为,都如同抽刀断水般,不仅徒劳,而且毫无意义。

      世界上或许再也没有一个民族,会如同我们这个民族一样,总是对自己的历史、尤其是距离最为接近的近现代史,充满了自卑,甚至自虐。国人解读历史、尤其是解读近现代史,往往容易走入“两蛋一星”的误区。在这种角度的观察下,前朝不是“坏蛋”(如所谓的“反动”)、就是“笨蛋”(即所谓的“愚昧”),民众则总是期待出现“大救星”,将“坏蛋”兼“笨蛋”一劳永逸地解决。

      对历史如此简单化、脸谱化甚至妖魔化,其实扭曲了历史的本来面貌,更难以客观、理性地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历史要发挥“资治通鉴”的作用,首先就是要甩开“两蛋一星”,变轻慢心为平常心、变浮躁为宁静、变俯瞰为平视、变远瞥为近察。

      中国近现代改革史,其源头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这是我的改革史研究的基本时间框架,也是我在此次访谈过程中一直强调的观点。如何用现实且理性的眼光看待近代史中的改革,其实直接关系到如何用历史且理性的眼光看待当下改革,避免对历史与现实实行双重标准。这正是本次问卷访谈中,专门设计了有关改革史的6道问题的初衷。

      中国近现代史上不可回避的一大特点,就是高举“主义”大旗,围绕意识形态进行的纷争,构成了台面上、及表面上的主旋律。吊诡的是,居然有高达84.06%的受访者,认为“现实利益”、而非“意识形态”,才是“推动中国近现代史上变化的主要力量”。这种共识,或许来自于他们对于曾经经历的“政治挂帅”的反思,也或许来自于他们多年投身改革实践的切身体会。其实,这种认识本身,似乎亦正符合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就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这种着眼于“唯物”的看法,在这次问卷访谈的其他问题上也得到体现,比如,仅有13.04%的受访者,将“意识形态分歧加剧、干扰改革方向”视为当前改革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和问题。

      或许正是出于这种“唯物”观点,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变化,认为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的”受访者只有三成,认为“不断退步、一代不如一代”更是寥寥数人,而高达60.86%的人则认为“方向不定、时进时退”,既没有过于乐观,更没有任何悲观。

      如果样本放大之后,还能保持与此相似的比例,那时或许可以推断:作为精英者的企业家们,其史观是“唯物”的、而不是教条的,是具体的、而不是虚幻的,凝聚共识更多的要靠利益的调整,而不能仅仅依靠宣教的力量。

上一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今日开幕
下一篇:安倍称中朝是日本安全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