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级抗震建筑不抵7级地震”的说法中有概念错误
2013-04-24 14:41:07 来源:腾讯——今日话题
01 “8级抗震建筑不抵7级地震”的说法中有概念错误
建筑抗震只说“度”,不说“级”
五年前的汶川之痛,最痛就在于大量房屋(民房和公共建筑)倒塌而带来的伤亡。正如“地震不杀人,杀人的是地震带来的房屋倒塌”所言,人们在灾后反思建筑的抗震性自然是题中之意。
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前,新建建筑就必须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这也是我国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按照上述区划图,此次芦山地震震中芦山县和西北的宝兴县新建建筑要按照7度设防,同时,医院、学校的建设要提高一个设防等级。但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雅安也是当年汶川地震灾区),四川部分地区的重建建筑要求按照“8度抗震”来设计施工。由于人们混淆“度”和“级”的概念,就得出了“汶川地震后所建建筑应为8级抗震”的说法。

汶川地震后的映秀镇漩口中学
看起来,这次雅安芦山7级地震还没有达到8级的标准。但是,对于房屋的抗震性而言,震级并不是衡量指标,烈度才是。形容一个地震的强度,一般会用震级和烈度同时表示。震级反映的是单次地震中能量的释放总量,同一次地震中只有一个震级,可以评估地震能量的大小,但是对于判断受灾情况缺少直接的意义;烈度指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视不同场地距离震中的距离以及当地的岩土场地条件而不同,它是可以直观反映震灾严重程度的指标。比如汶川地震和唐山大地震,最高烈度达到11度,远超我国抗震设防标准的9度上限,所以危害特别巨大。
这次雅安地震的部分烈度已经超过当地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汶川地震后,地震区划图做了大面积修改。在08年之前,宝兴县的东北部的抗震设防烈度已经进入8度区,其余地区位于7度区;芦山县基本位于7度区内。汶川地震后,宝兴全县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标准由过去7度提高到8度,但天全县、芦山县烈度未作调整。
据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孙景江团队在地震当日发布的烈度分布估计图,震中芦山县烈度为9度,宝兴县、天全县也有部分区域烈度在8-9度间,显然这都超过当地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
根据前方各路记者发回的信息以及国家测绘局发布的灾后高清地图综合判断,震中的芦山县,以及周边的宝兴、天全县确存在房屋垮塌的现象,尤其是雅安市通往芦山县城的道路两旁,垮塌房屋众多。

地图反映龙门乡附近有大面积房屋倒塌
然而烈度突破当地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也不意味着房屋倒塌的应然性
1989年11月,原建设部正式发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在这部被业内认为已经趋于完善的抗震设计规范的首页就明确提出,“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的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失或者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者不需要修理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计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至于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总结一下,就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不管是大震、中震和小震,最低的目标是“不至于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由此判断,当超过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时,建筑受损是正常现象,“震而不倒”即合格。但根据23日晚四川省政府发布的最新受灾情况,雅安地震已经造成当地城乡居民住房倒塌共6.09万余间,这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
退一步来说,建筑遭遇强烈地震后倒塌的方式,也可分为“脆性倒塌”和“延性倒塌”。按照抗震标准建造的房屋,在遭遇强烈地震时,即使严重扭曲变形,也不会在瞬间倒塌即“脆性倒塌”,而只会“延性倒塌”,从而确保更多的人逃生的机会。目前无法判断这些倒塌的建筑,是“脆性倒塌”还是“延性倒塌”,或许从死亡人数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