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新农村建设遇尴尬:政府规划火热 农民意愿不强

2013-02-18 15:01: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统计数据上,虽然河南粮食年年增产,但是农民种地的意愿正在逐渐变淡,因为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的占比在逐渐下降。目前,农村绝大部分已婚和未婚年轻人不愿再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从事农耕,他们更倾向于外出务工,去大都市开开眼界。这样一来,土地留给老人耕种,由于老人的体力、精力有限,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正逐渐消失。也因此现在的农业更多的变成了“懒汉庄稼”、“靠天收”,收成如何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产量如何、售价如何也不再是农民家庭考虑的重点,“土地没有撂荒”就是他们心里的底线,每年产的粮食够家用即可,土地这一生养农民的脐带正逐渐被边缘。

      农民不愿种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地确实是“得不偿失”。一方面,包括化肥、农药、种子、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成本日益上涨;另一方面,粮食价钱年年几乎“纹丝不动”。“一年两季,春季小麦、秋季玉米,即使按照亩产1000斤来算,这一亩地的毛收入也就2000元。但是现在从打地、收割、播种都是机械化,再加上化肥、种子、农药和浇地的费用,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都不到1000元,这还没把劳动力的成本计算在内。”另外,这里的人均土地不到两亩,用一位年近60岁的打工者的话说,“我在外面打工,稍微干几天就把地里一年的收成挣过来了。”

     这里的地块小而散,影响了机械化的大规模推广,也增加了生产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新农村、土地“合大方”是趋势也是必然。但新农村的建设呈现出“漫地烤火一面热”的尴尬状况,老百姓对新社区并不怎么“感冒”,并且顾虑重重。“住进了新农村,还是种原来的地吗?那太远了,我肯定不想住进去。”张宏杰的邻居耿铁蛋说。

      近些年来,一些家庭牺牲了孩子的教育,令孩子初中未毕业就外出打工,几年下来,将所有积蓄都花费在盖房上。新房一般建两层水泥小楼,花费在10万左右,盖房已经让一个家庭倾其所有,所有新房子除了门窗根本谈不上装修“如果住进了新农村新社区,我原来的房子怎么办?能补贴多少?如果补贴的钱不够在新农村新社区中买房,我肯定不愿意搬进去。”龙塘镇村民焦东发说。

      焦东发的担心不无道理。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新农村的推进过程中,将根据房屋建筑质量、年限、位置的具体情况进行补贴,补贴最高额每平方米才800多元,这远远低于新农村房屋的售价。而对于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来说,搬进新社区后,能否就近解决就业才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如果只是换了个住所,那么对他们而言吸引力并不大。

      “规划的新农村看上去是很美,但是离老百姓还是很远。”张宏杰走出售楼处感慨道。由于很多原则性问题没有答案,对于是否在和美社区购房他仍是举棋不定,但是不买他又能如何解决自家的住房需求呢。

上一篇:媒体称政府采购资金缺监管 最高限价形同虚设
下一篇:央企红利应让全民受益 上缴比例仍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