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枣庄市简介

2013-08-03 16:27:24   来源:枣庄市政府   
      枣庄位于山东省南部,地跨东经116°48′—117°49′,北纬34°27′—35°19′。东与临沂市平邑县、费县、苍山县接壤,南与江苏省徐州市的铜山县、贾汪区、邳州市为邻,西濒微山湖,北与济宁市的邹城市毗连。东西最宽56公里,南北最长96公里,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97%。
      1961年9月12日枣庄建制为地级省直辖市,辖齐村、台儿庄、峄城、薛城4个区及枣庄镇,56处人民公社。1976年7月12日,设立市中区,将齐村区所辖部分划归市中区。滕县于1979年划归枣庄市。1983年11月齐村区改为山亭区。至1985年,全市辖5区(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1县(滕县),5个街道办事处,53个乡,32个镇。1988年5月,滕县改为滕州市(县级)。2001年3月,枣庄市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共减少乡镇30个,减少比例为33%。全市共设14个街道办事处,42个镇,5个乡。此后,全市所设街道办事处、镇、乡略有调整。2011年,枣庄市辖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滕州市等6个区(市),设17个街道、44个镇、3个乡。截至2011年底,枣庄市户籍总人口394.2万人,其中男性205.7万人,女性18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1871人,人口出生率10.66‰,死亡率5.71‰,自然增长率4.95‰。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枣庄市有44个少数民族,即回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傈僳族、佤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土族、达斡尔族、仡佬族、京族、布朗族、畲族、俄罗斯族、基诺族、撒拉族、鄂温克族、塔吉克族、黎族、景颇族、羌族、锡伯族、普米族、乌孜别克族、德昂族、裕固族、门巴族、怒族。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4209人。其中,回族13043人,居少数民族人口首位。
      枣庄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属于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呈东北向西南倾伏状。北部山亭区境内的高山海拔620米,为全市最高点。莲青山、抱犊崮等海拔500米以上群山连绵起伏,横亘在市北部。抱犊崮海拔580米,谓“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西部滨湖及沿运地带地势最低,地面平坦,平均海拔30~40米,最低处海拔24.5米。境内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形成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多类型地貌特征。丘陵约占总面积的54.6%,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6.6%,洼地约占总面积的18.8%。
      枣庄市土壤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礓黑土和水稻土5个土类,80个土种。土壤总面积521.39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9.59%。
      枣庄市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大小河流共有24条,京航运河枣庄段为大型河流,横穿市南部,境内全长39公里。中型河流(伊家河、峄城大沙河、城郭河)3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条,流域面积在30至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2条。除京杭运河枣庄段为南四湖泄洪河道外,其它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东北部山区,分别流入南四湖和运河。
      枣庄市处于中纬度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兼有南方温湿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的特点,受自然地理环境、太阳辐射和季风的影响,具有光照好、积温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光、热、水、气等条件优越。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气候多变,西南风较多,降水较少,常干旱。夏季炎热,空气湿润,降水集中。秋季云雨较少,以秋高气爽为主要特征。冬季寒冷而干旱,多西北风。2011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4.4℃,较常年偏高0.3℃,较2010年偏低0.2℃;平均日照时数为1777小时,较常年偏少426.8小时,较2010年同期偏少154.1小时;平均降水量688.2毫米,较常年偏少69.9毫米,较2010年同期偏多3.7毫米。
      枣庄市土地总面积为456.32千公顷。其中:农用地335.60千公顷、占总面积的74%;建设用地74.84千公顷,占总面积的16%。
      枣庄市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38种,其中煤、石膏、石灰岩是优势矿产。已探明煤矿区68处,总资源储量16.5亿吨。探明铁矿资源储量6674.1万吨,探明铜矿石资源储量97.6万吨,探明铝土资源储量164.5万吨,探明石膏资源储量5.3亿吨。

上一篇:市中区简介
下一篇:同春堂药店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