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峄城区古邵镇

2013-06-24 19:08:42   来源:枣庄网整理   
      峄城区古邵镇地处枣庄市峄城区最南部,京杭大运河北畔。全镇总面积139.1平方公里,辖65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总人口6.7万人。
      古邵建于春秋时期,属东海兰陵郡丞县。明、清时期为古邵社,民国属峄县九区,1950年后属峄县阴平区古邵乡,后改峄县四区古邵乡。1958年并入阴平公社。1962年独立设古邵公社。1984年改古邵公社为古邵乡,1992年撤乡建镇。2001年3月,坊上乡和曹庄镇并入古邵镇。明万历年间,因邵姓家族移居至此,故称为古邵村。
      大运河文化底蕴丰厚,在古邵镇境内名胜古迹颇多。万年闸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河岸有古建筑群数百间,现遗址依稀可辩。据《山东运河备览》载,泇河衙署、泇河公馆曾设于此。在古邵镇大运河北岸,有个古老的村庄叫杨闸官,现多数写作杨闸关,原名太平庄。清乾隆年间,有位杨姓人任万年闸闸官。他自行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被以欺君之罪在太平庄斩首。百姓为纪念他,便将太平庄改为杨闸关。
      在古邵镇程庄村附近,有一座用石碑建的三孔桥,被称作一碑三孔桥。据记载,在清朝中期,峄县境内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粮食颗粒无收,万民饥馑。时峄县一位程氏县令是为民请命的好官,请求赈济,朝廷不允。只好另递奏折,奏请在大运河万年闸附近修建一座103孔大桥,以便南北通行和灌溉。程县令将修桥的钱物全部赈济了灾区百姓。为应付上司验收,程知县急中生智,在运河北岸沟渠上,用一块石碑建了座小三孔桥,用谐音把一百单(零)三孔变为一碑担三孔。朝廷以欺君之罪将他全家抄斩。百姓为纪念他,在三孔桥附近修建了程公祠,并把附近村庄改叫程庄村。后由知名学者为其撰写一付对联:“排民忧解民难青史永载,舍一身拯万人功德长存”。横批:“爱民如子”。
      古邵镇的坊上村,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据银杏树碑文记载,此树植于唐,迄今逾千年,雌性。树高约14米,荫面480平方米。传说,银杏始为甘氏夫妇手植,雌雄两株,以祈多子孙,共福寿。不幸恰逢战乱,夫殁于峄县西青檀山,妻祭将雄株移于青檀山,返后于雌株北三步处坠井而终。后淘井时仍见金簪,为甘氏遗物。20世纪初,此树生有五瘤,传能治顽疾。某日旭日东升,树影映入西湖,有识者寻踪而来,窃走五瘤,遂发迹。民间又传,人若有难,树皆托梦告以避之,可以知未来,卜兴衰。1989年,原坊上乡以银杏树为中心修建了银杏公园。
      古邵镇古邵村是西汉成帝年间名人王良出生地。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在古邵村头立碑一通,上刻:“汉太中大夫王良故里”。据《后汉书.王良传》及《峄县志.乡贤》载:王良为汉兰陵人,出生农家,靠农耕维生。少时刻苦好学,成就为造诣很深的学者。西汉末年,在乡间创办学塾,远近就学者千人之多。建武元年(25年),被光武帝拜为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大司徒司直等。王良身居高位,仍克己恭俭,为官多年,粗被布衣,既无府第,又无姬妾奴婢,结发妻子留原籍自食其力。
      古邵镇是抗战时期“巨梁桥惨案”和“沙路口战役”发生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运河支队29名战士和文峰游击队28名队员在此牺牲。
      古邵镇区位优越,交通发达。京杭大运河横贯东西,流经该镇18.1公里,占运河流经枣庄总长度的三分之一;206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纵穿南北,是京福高速公路在枣庄的三个出口之一;西距104国道、京沪铁路1公里,南距徐州观音机场45公里,北距枣庄市区和冠世榴园分别为26公里和8公里。国家“九五”工程-万年闸枢纽工程正发挥着巨大作用,现已形成占地2000亩、年吞吐量达1000万吨的现代化、综合性内河大港[1]。占地19平方公里、储量2亿吨的优质煤田年产原煤160万吨。
      古邵镇有耕地面积约7000公倾,居枣庄市第二,农业人口近6万人粮食年产量6万余吨。居枣庄第四,有"鲁南小粮仓"之称、土豆等瓜菜面积3.5万亩土豆年产量10万吨左右,各类农副产品居峄城区前列。另外该镇还建成占地100亩,储粮5000公斤的国家储备粮库一处。现代农业长足发展,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的要求,开发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浅池藕基地,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镇”。该镇是枣庄市沿运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是枣庄市、峄城区“十一五”计划的重点发展区域和新的经济隆起带。

上一篇:峄城区阴平镇
下一篇:峄城区底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