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峄城区阴平镇

2013-06-24 18:56:44   来源:阴平镇政府   
      峄城区阴平镇位于枣庄市峄城区西南部,阴平城始建于西汉,为侯国。东汉初,侯国除,为阴平县与承县同属于东海郡,继而又除县,改属承县辖。后来或亭,或社,一直为峄县版图之内的基层行政机构的驻所。l938年建文峰区,为鲁南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建国初为峄县第四区驻地,1958年后为人民公社驻地,l984年社改镇。2000年2月29日被省政府评定为全省237个中心镇之一,2001年3月金陵寺镇并入阴平镇至今。《汉书、地理志》载:阴平,侯国,属东海郡。章怀注:“阴平,县,故城在今沂州承县西南。”《峄县志·古迹考》曰:“阴平城,县西南三十里,汉阴平县,属东海郡。”
      阴平地处鲁南,负群山,临圹原,南濒京杭大运河,西接微山湖,约位于东经117○25′,北纬34○40 ′。属北温带,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是鲁南地区古代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l989年10月,在阴平任庄出土的一颗新生代时期(距今约五十万年)的巨大象牙化石,据考证,它是热带动物纳玛象的门齿,长二点四三米,齿根直径二十厘米,重约四十余公斤。象牙化石的出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远古时代的大自然图景:当时的阴平地区,气温较高,雨水充沛,河流纵横沼泽成片,草木繁茂,森林密布,因而南北方的哺乳动物即在这里栖息、活动、繁衍,这里成了动物的王国。
      距今五、六千年以前,阴平一带出现了母系氏族公社。后由若干氏族组成一个胞族,由若干胞族再组成一个部落。红土埠部落遗址就是历史的鉴证。红土埠部落遗址:位于峄城区阴平镇老汪崖刘庄东南约三百米处,阴平沙河经遗址西侧自北南流,遗址座落在河东岸的二层台地上。整个地形为南高北低,周围为群山环抱。遗址中心区南北长二百五十米,东西宽约一百米,总面积约二万五千平方米。据考证,遗址南部边缘延伸五百米。
      遗址地面上屡见大量陶器残片。遗址东部断面上暴露出许多人骨架,各相距一米左右,墓葬东西向,并有随葬器物出土。遗址西北部断面上,亦发现一些完整器物,仅骨锥一束就有二十九支。近年来共采集到各类标本三百余件(片)。石器有铲、锛、镰、磨、棒、球、砺石等;陶器有釜形鼎、钵形鼎、尊形器、豆形器、觚形杯 、钵、豆、纺轮、网坠等。分夹砂与泥质两种,以红陶为主,其次是灰、青灰、黑陶,还有少量白陶。部分器物内壁有明显泥条盘筑的痕迹。纹饰有堆纹、划纹、乳钉纹、网纹和篮纹。少量陶片饰红彩或黑彩。另外,还采集到猪牙饰、鹿角器、骨锥、松绿石、玉环等。文物考古部门认为此处遗址内含十分丰富,其年代可定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已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上报省级文物保护部门。
      阴平故城处文峰、黄山、茅山、四山等群山之阴的平原开阔地带。邢店和张古堆等地犹存冶炼铜铁遗址。可见青铜器时期的阴平工业也相当发达。源于黄山、文峰山之间的老龙潭等泉水相汇而成的阴平沙河经故城东侧南流。今阴平镇座落在故城东部。故城遗址东西长约五百五十米,南北宽约四百五十米。城址范围内,地面散存大量的灰色绳纹陶片,多数为板瓦、瓦当等。还出过半两、五铢、楚贝币等钱。据群众反映,故城内发观过古井数眼,象地穴。据峄县志载:“阴平城,基址犹存,古鼎彝尊佳及他什器,颇有出土者,款识模糊,居人不能辨,往往为估家撄去。”可见要早于西汉侯国。
      史书载:“春秋时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其见于春秋经传者一百二十四国。”据分析阴平国即属不见经传之列。当地有关阴小姐兄妹的传闻就是最好的见证。阴小姐美而兼文武全才,其兄有万夫不挡之勇。兄妹为除暴安良,聚众乡里。北依铁脚山安营扎寨,南居阴平镇兴建城池。兄妹各带精兵把守,修筑地下通道,绳系钢铃联络,以相互策应。现在铁脚山寨墙遗迹、臼坑、水池、拴马石等依然存在。
      《后汉书·袁安传》载:袁安字邵公,南汝阳人也,明帝年间(公元58一76)举孝廉,除阴平长,后拜楚郡太守,累迁太仆、司空、司徒。袁安任阴平长颇有政策,深孚众望。县志载:“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敬之。”为安民心,居家迁至阴平。鼓励垦荒种粮,植树兴牧,发展商贸。安居乐业,民皆叹服。旧志载:周令一人(荀卿)、汉令一人(朱隽)、长一人(袁安)。阴平长袁安能与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卿相提并论,可见名气之大,也足见阴平的重要地位。
      在阴平发掘的保存完好的西汉石羊(现存枣庄市博物馆),据考查目前全国仅发观两件,另一件在陕西的西汉大将霍去病墓前。近年来,阴平地区还出土了许多汉墓石雕壁画和其他文物,可见阴平的古老文明渊源流长。

上一篇:山亭区简介
下一篇:峄城区古邵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