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滕州名人--张知寒

2013-03-16 10:19:14   来源:滕州信息港   

      1955年寒假,张知寒回到家乡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滕县岗上村史前文化遗址。他把精心搜集到的几百片彩色陶片运回学校交给老师研究,初步确认:张知寒发现了山东第一片彩陶。接着山东大学派出刘敦愿副教授率队到岗上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充分证实了岗上遗址在考古学上的重大价值以及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彻底否定了长期在我国史学界流行的“山东无彩陶”的观点。这一重要发现很快引起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的重视,他亲自写信鼓励张知寒,并介绍张知寒去见尹达和夏鼐先生,到中科院考古所工作。当时山大历史系的领导、教授们也对张知寒明确表态,希望他能留校任教。山东省文管会主任、著名文献学家王献唐先生称赞“刘敦愿和张知寒是考古学界的后起之秀”,也表示愿把张知寒留在身边当助手。
      然而世事难料,造化弄人。正当张知寒和他的师友们潜心研究岗上文化,准备把相关的系列成果公开发表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横祸压垮了一个史学新星,也击碎了张知寒一跨入山大就笃志追求的“陶行知梦”。他被定为右派,被押送淄博王村劳教所接受劳动教养。而他发现的“岗上遗址”也因为自己的右派身份而失去了在考古学上的应有地位,变成了众多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一个。一个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就这样形成了。
      挑战厄运 鲁南悬壶传美名
      从1958年春天开始,张知寒经历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炼狱般的生活。起初他根本无法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一个从1945年就参加革命为党出生入死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沦为阶下囚。他气血填胸,彻夜难眠,甚至多次想到绝食、自杀等。但是张知寒想起了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著名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自问我现在即使抛弃了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他永远不会忘记裹着一双小脚的白发老母对他说过的话:“儿啊,咱们祖上从未做过亏心事,我们无愧于天,无愧于心,哪能不好好地活着?”刘子衡先生也对张知寒说:“自杀是最大的自私!您就是喝凉水也要活下去!活着就是胜利。”经过一段极其痛苦难熬的日子,他逐步战胜了自我,解开了心结,发誓要做世间大丈夫,“宁屈其身,不降其志,”好好自爱,留有用之身以待来日。
      1962年10月,张知寒被解除劳教送回原籍务农。政府给他写的结论是:“张知寒本人成分革命军人,家庭成分中农,曾犯过右派错误,没有帽子。”可这个结论没有使他逃脱造反派、红卫兵的批斗和冲击。张知寒凭着对历史的深刻了解,面对各种侮辱、歧视,他泰然处之。虽然没有图书资料,但祖传医书还在,张知寒凭借着深厚的人文学识和古文功底,夜以继日地苦苦钻研,逐步掌握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经过在行医实践中长期的思索揣摩,悟出了许多新见解。他在家乡一带行医十多年,诊治痊愈的病人不计其数,从未收过病人一分钱。朴实厚道的乡亲们齐声称赞张知寒,不时有人带着一些粮食、鸡蛋之类登门跪谢。鉴于张知寒行医的名声越来越大,1976年秋,经滕县卫生局推荐,张知寒受聘为滕县卫生学校医古文、医学史的代课教师。他在认真教书之余,利用卫校丰富的图书资料,细心地总结十多年的行医经验,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草稿,后来经过充实、修改,出版了两本很有分量的专著:一本是《中国妇科识要》,已载入《滕县志》和《枣庄市志》;另一本是《中国医药史精华录》,1987年获国家教委、文化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图书(医药类)一等奖(金钥匙奖)。
      执教山大 传道授业结硕果
      1978年秋,张知寒长达20年的沉冤得以昭雪。1979年春,张知寒再次回到山东大学。年近80、银发飘然的张维华先生拉着张知寒的手激动得泣不成声。历史系主任王仲荦先生热情鼓励张知寒:你在山大跌到,也一定能在山大站起来,我们都相信你!

上一篇:民国震惊中外的临城大劫案
下一篇:滕州名人--杜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