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伏里土陶

2012-12-11 16:14:42   来源:枣庄晚报   

      重新振兴伏里土陶

      记者随手拿起一个蟾蜍模样的作品看了看。甘志友说,不要觉得它不好看,其实在土陶艺术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蟾蜍。在我国民间,因为蟾蜍外形丑陋,人们深信这种精灵有神奇的避邪、祛毒疫的功能,所以逐渐流行。
      他告诉记者,伏里土陶“绝”在做模、手捏和窑内温度控制上。伏里村村南并立着两座小山,当地人叫它们龟山和蛇山,伏里土陶用土就是取于山边一个叫黑风口的地方。用黑风口的土摔成泥条,再用水洗,取水中沉淀物做成泥坯;借助模成型,再经过修坯和洗坯,晾7天左右,放置窑中焙烧。窑里的温度决定着陶器的成败,有时差上几摄氏度就能废了一窑的作品。为了挖掘恢复伏里土陶,甘志友付出了很多。如今提起当年的事情,他淡淡地一笑:“那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再不容易,也都过去了。现在伏里土陶渐渐被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我的那点辛苦,不算什么。”
      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祖祖辈辈制陶,甘志友从小就和泥巴打上了交道,他见鸡捏鸡,见狗捏狗,做的“耍货”有模有样。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窑都拆了,“耍货”模具被当作“四旧”砸碎了,碎片堆积如山,甘志友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景。1978年,甘志友当上了镇里的文化站站长,他琢磨着想救“活”他从小就深爱着的土陶。可要想让土陶“活”,就得有祖传的模具,到哪里去找呢?为此,他走村串户收集“耍货”模具。当时村里一位80多岁、性格孤僻的老工匠是唯一谙熟“耍货”制作工艺的人,甘志友诚心向老人求教,在老人病重时,他跑前忙后寻医问药。真诚终于换回理解,老人临终时,指着院内一棵弯枣树对甘志友说:“树底下是以前废了的地瓜窖,在那里我偷埋了16副模具,它是咱村多少代人的命根子,交给你我放心……”
      用这些模具,甘志友花一年时间做了几百件土坯,而后来卖粮立窑,父亲也鼎力支持,把为哥哥娶亲的钱全部用上了。可装窑时坯倒了,把甘志友砸在窑里,差点送了性命。伤好后,再做坯,再立窑……1982年底,甘志友带着自己亲手烧制的39个品种、600余件陶器,参加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东民间工艺美术品展销会。其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院长张仃主持召开了中外专家学者座谈会,专门对伏里“耍货”进行系统探讨,并下了这样的评语:“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是山东土陶艺术品种当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使各文化层次的人看后都有不同感受,是真真正正的民间‘绝活’!”

      今日的土陶兴盛发展

    近年来,甘志友按土陶的用途,系统地分成祭祀、赏玩、生活用品三大类。祭祀类主要有烧香用的圆鼎、方鼎、香筒、土碟、香褂等。赏玩类有狮子、蟾蜍、鸡鱼狗、兔龟牛等,除狮子、牛等摆件外,大多是儿童玩具的口哨。生活用品类则有阖缸、阖盆、八角松枝盆、大小花罐等。
      甘志友说:“虽然已经收了十四五个徒弟了,还有两个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但是真正沉下心来做土陶的也只有两三个人。有的学生把伏里土陶和现代雕刻进行了结合,也许这也是一种发展吧。如今,我经常会到学校里给学生讲关于伏里土陶的历史和制作,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孩子们非常喜欢伏里土陶。前两天我到西集中心校去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伏里土陶,下面坐的都是十来岁的孩子,当时我还担心,他们能不能理解我的话,这样的讲授对他们会不会有作用。没想到三天后,我在路上碰到了两个小学生,他们热情地叫我甘老师,还说我讲得关于西集的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都很喜欢,现在还记忆犹新,并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听到孩子们这么说,我真的高兴坏了。
      近日,记者在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见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伏里土陶的另一位制作艺人甘言军。他告诉记者:“八九年前,我烧了一批陶狗,其中有一个发生了窑变,脸、身体、四肢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非常好看,可以称是百年不遇的窑宝。制成后多少人想要出高价买走,我都不舍得,这可是我的最爱啊。但就在2009年它不见了,为这我可是心痛了不知道多少天呢。这样的东西可遇不可求,可能再也出不来一模一样的作品了。”

上一篇:梦回台儿庄
下一篇:鲁班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