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枣庄古村落

2012-10-22 17:58:45   来源:鲁南在线   
      近年来,古村落旅游在全国蓬勃发展,像江苏的周庄、同里,安徽的宏村、西递、查济,浙江的乌镇、西镇等为代表的古村落,已成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古村落旅游目的地,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前去观光旅游。在枣庄市,也有着许多的古村落和古民居,极具鲁南地方特色,成为许多驴友探访的好去处---

      兴隆村石板房古村落


      在枣庄市,提到古村落,估计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山亭区山城街道兴隆村的石板房古村落。
      兴隆村石板房古村落北依翼云山,现有石板房约200间。据记载,清乾隆年间至建国初期,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石板房居住,村内现有住房60%是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高2至5米,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但采光较差;房屋的门、窗是木料,其余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槽等也是石料制成。解放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该村青年陆续迁到山下或城区生活居住,有些年长者仍在此居住。
      该村原名“穷命庄”,建国后改名兴隆庄。清乾隆年间,一单姓人家和一陈姓人家为躲避战乱,携带家人逃荒在此定居,主要以上山打柴、开荒种地为生。咸丰二年,又一户单姓人家从大坞镇阳温村迁来,三家和睦相处,繁衍至今。
      关于“穷命庄”的由来,还有着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咸丰二年,一单姓村民在翼云山上砍柴时,发现悬崖峭壁中生长一棵椿树,便砍下回家做了一条扁担。两天后,他又到翼云山上砍柴,当他把扁担放在山崖根处时,峭壁突然打开,他拿起扁担便走进去,随手把扁担放在山门内侧,继续往里走,忽然看到一头黑驴正在拉磨,磨盘上有 一盆黑豆,由于此人胆小,他便随手捏了一粒黑豆,转身就往回走。当他走出山门时,突然想起自己的扁担,正想回去取时,山门便关闭了。他低头看手里的黑豆时,竟是一粒金豆子。据说,这条椿木扁担就是开启山门的钥匙,钥匙丢在山洞里,山门永远打不开了,山洞里的那头黑驴是一头金马驹子,盛黑豆的盆是一个聚宝盆。明白过来后,单姓村民不断叹息自己穷命,从此,人们便把该村称为“穷命庄”了。
      今天的兴隆村已被开发为旅游景区和影视基地,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影视剧组,古老的山村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高山顶古村落


     
      高山顶古村落位于山亭区徐庄镇西北约20公里的山套中,四面环山,一条山路崎岖难行。
      据了解,清嘉庆年间,高家先人为躲避战乱,从西面不远处的高家庄搬迁山顶。之后,高家子孙繁衍,至今已传12世,全村人口400余人。和许多山区民居一样,逐渐形成村落的高山顶村,也多建草房。但草房20年左右就需翻修一次,且容易发生火灾,石板房则五、六十年不坏。于是,有人就地取材,起石板,盖房顶。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山顶村的草房已全部换成了石板房,约500间。石板房的建造基本同于建造瓦房,所选用石板的厚度大约 在3至7厘米,每块石板的面积大小不等,都要层层叠压,以防灌风、灌水和脱落。因此,建造石板房要把握一定的技术要领;能工巧匠建造的石板房,就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扶贫,所有的山顶村群众整体搬迁下山,高山顶村村民也随之搬迁山下。虽然为解决行路难、孩子上学难等诸多困难搬到山下,但他们仍然留恋世代辛勤建造的家园,怀念在山顶村生活的岁月。尽管房子没有人居住也不愿拆掉,每年春节不忘去老石板房打扫一下,贴贴春联,也许,这是对山上过去岁月的最好追念。然而,令村民 们无奈的是,许多石板房由于长期无人居住,室内空气不流通,房梁腐朽或是虫蛀而坍塌。目前,整个山顶村,只还有5户人家居住,他们都是老人。原本搬到山下与儿女住在一起的,但他们还是向往夜晚可与星星、月亮对话的山顶村,向往早晨能够接触到第一缕阳光的山顶村,向往与他们相处了近一辈子的老石板房。前几年,退休工人高崇印舍弃城镇生活,又回到高山顶村,又住进了曾经住过多年的石板房。
      高山顶村的老人们,用情怀守侯着他们曾用心建造的石板房,也在守候着一段凝固了的历史。

       米山顶古村落

      徐庄镇米山顶村位于山亭区东部,与费县、平邑县接壤,是我市唯一的纯回民村。
      300多年前,当时由于黄河经常决口,为躲避洪水的泛滥,米氏祖先从黄河北齐河县米宅子村(现济南市天桥区米宅子村)搬迁至滕州塔寺北,并定居下来,现还有墓碑。到了清乾隆年间,由于郯城发生地震,造成山亭区东北部人畜大量死亡,人烟稀少,米氏后人米继本、米继章兄弟二人率家人约10人搬迁到徐庄镇米山顶,并以此为中心,方圆9华里为界进行放牧为生。后来,为躲避战乱和摆脱饥饿,又从周边地区迁来很多汉人,米氏兄弟便安排他们在现在的孙庄、七里河、苇湖等一代生活,并定居下来。山顶上建清真寺一座,便于村民做礼拜,村人还经常请外地阿訇来此教读《古兰经》。以前村民建有石板房,现已大部分翻新为瓦房和平楼,现有石板房约100间。。1985年,村民多数由山顶搬迁下山,建设新村。
      近年来,在省、市、区各级的帮扶下,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劳力会战,投工日3.5万个,对山、水、林、田、路实行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已完成荒山开发2000余亩,栽植板栗、花椒、柿子、核桃、皂角等优质苗木5万棵,修生产路20华里,建蓄水池7座,蓄水总量为6000立方。发展了畜禽养殖业,实现了户均2头牛、人均10只羊的发展目标,建优质白莲藕池33个,规划面积近20亩。现在村里通了水、电、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通了客车,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0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800元。2002年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居)”。



      华东村(邢山顶)古村落


     
      徐庄镇华东村(邢山顶)位于山亭区徐庄镇西北部,东面与平邑县接壤,山场面积较大,其中土地100余亩,民房建在山坳处。
      清乾隆53年(1788),一位邢姓老妇人为躲避灾荒,带着四个儿子自围泉(今属山亭区水泉镇)来到此山顶,建房垦荒,以后四个儿子相继成家,子孙繁衍。至2008年,已传22世。该村尚有颜姓3户、李姓3户,早年迁来的刘姓已绝。
      邢山顶周围群山连绵,过去村民存在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孩子上学难等诸多难题,制约了该村的发展,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人口基本呈负增长趋势。1999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在山后建立了新村,并命名为“华东村”,村民们从此过上了新的生活。但习惯了山顶村生活的一些老人,又陆续返回山上。现在山上有30户,近70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守护,整个村落保存的较为完好,尤其是石板房、石板路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石板房主要分 布在村子的北部,约80余间。其建造年代,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南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改建了40余间瓦房,但仍有部分石板房掺杂其间。
      邢山顶村民勤劳、生活俭朴,加上空气清新,人的寿命较长,村民邢月传今年已102岁,2006年去世的李自生活到101岁。现在,山上8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六、七位。村民邢如雨表演的皮影颇具特色。如今,这个十分偏僻的山顶村也通了路、通了电,村民的生存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

      葫芦套古村落


      葫芦套古村落位于滕州市柴胡店镇葫芦套新村以东300米,地处柴胡店镇东部山区的山套里,南依千山头,四面环山,仅有一条山路与山外相连。
      据“刘氏”祖碑记载,始祖刘琚琏,于清乾隆庚辰年,自刘村迁到葫芦套村定居。当时刘琚琏兄弟三人分家,老三刘琚琏分到的田地为村北的北沙滩,这是一块光长蒿子不长庄稼的贫脊地,刘琚琏认为分到这样的田地,还不如到山里开荒种地。因此他一气之下,携妻带子来到这四面环山,状似葫芦的山套中安了家。并取村名为葫芦套村。在1939抗日战争期间,全村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焚烧抢劫一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葫芦套村发展成为122户,425人的大村。由于葫芦套村因地理位置的局限,吃水、行路成了难题,田地 更是靠天吃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山里与山外的差距逐渐拉大,许多年轻人因看到外面的繁荣而不愿再呆在这山套里受苦。有的人举家迁出,有的人到外务工并在外成家立业,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只有山里的妹子外嫁,不见外边的媳妇进山,人口锐减。前几年,全村仅剩79户,185人,经济收入在全镇倒数。2006年,葫芦套村被确定为枣庄市委组织部帮扶的贫困村,在全体村民的一致要求下,枣庄市委组织部协调各方关系,在山外距老村三里处,按生态文明村要求建葫芦套新村一处,葫芦套村民举村下山过上了幸福生活。
      葫芦套老村现有新旧院落112处,大小房屋446间。有的房子屋面塌落,徒有四壁,有的久不住人,成为危房。村落东西巷短,南北狭长,房舍均依山势而建,或集聚或分散。一条 山洪沟溪从南向北穿村而过。大多数房屋为石墙结构,屋面覆盖茅草,屋内有秫秸篱笆隔栅。院中有香台、鸡窝、猪羊圈,村中的巷道、古井、旧屋、老树、炮楼、茅草屋、碾子、溪坑,均原汁原味,没有现代建筑的视觉破坏,整个村落基本上保持了晚清鲁南民居的风格。葫芦套老村的古朴气息,翠绿山林则使老村成为一处少见的鲁南古村民居风貌,被许多影视导演相中,先后有《生死十日》、《血沃几碑》、《铁道游击队》、《小小飞虎队》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目前,葫芦套老村被列为滕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柴胡店镇党委、政府也将葫芦套老村作为旅游处女地来加以保护,严禁一切破坏行为,并积极建设葫芦套民俗文化村和葫芦套影视基地。

      后记

      在枣庄市,还有众多的古村落和古民居有待于发现和开发。像米山顶古村落、黑峪古村落、马场古村落等,皆有着鲁南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其中马场古村落现在也已经被 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和影视基地。采访中,不少有识之士希望,我市能加大对古村落的宣传和开发力度,增加古村落的文化含量,使其成为我市旅游的新的资源。

上一篇:临城老街
下一篇:孔子与沧浪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