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景点 > 正文

枣庄古老的大宅院

2012-10-22 10:03:00   来源:齐鲁晚报   
     


    崔家翰林府大门楼


    胡家大院


    孙家大院石雕
     
       枣庄历史悠久,7000年的北辛文化、3000年的战争文化、1000年的运河文化和100年的工业文明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而其中几处古老的大宅院,更是散落在民间的珍珠,拂去历史的尘埃,它们至今仍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沧桑老建筑见证着城市文明的发展轨迹,名山大川、老街深处、古井之畔,处处留下先贤名士的足迹,还有那斑驳旧影中的民间记忆、民俗风情背后的历史渊源……人文齐鲁,寻觅的是过去,关照的是今日之发展脉络;挖掘的是人文,滋养的是当代读者的精神家园。

      齐村崔家翰林府

      “崔(齐村)、宋(官地)、黄(马兰)、梁(峄北)”是老峄县的“四大家族”,从清朝起在峄县的势力与影响就颇大,其中以齐村崔家为最。
      世居齐村的张建渠老人对崔家的历史颇有研究,得知我们此行的意图后,主动领着我们对翰林府的几处老房子进行了探访。他告诉我们,作为峄县四大家族之首的齐村崔家,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成巨富,迄今已逾300年,但将崔家的财势推上顶峰的是崔锡级。崔家虽然积财百万,富比王侯,但崔锡级一直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崔家人没有功名,就重金聘请名师教长子崔广沅(字芷湘)读书,以求光宗耀祖。崔广沅后来果然不负所望,1890年赴京殿试得二甲二名赐进士出身,钦授翰林院庶吉士,名列词馆,被镌入国子监碑榜。崔锡级的夙愿达到后,就在今齐村西圩子最高处岭上大兴土木,建造了占地15亩的翰林府。
      张建渠说,崔广沅在京为翰林期间,正赶上康梁变法维新,公车上书,崔与康梁关系不错,也力主变法。不料慈禧重新亲政,杀了谭嗣同等六君子,崔广沅惧祸,遂谋得广东遂溪县令一职上任。1901年,崔锡级去世,崔广沅报“丁忧”回齐村居丧守制,成为崔家的一族之长。厌倦了官场尔虞我诈的崔广沅,在齐村乐得安居享福,他继续扩建翰林府,把西院改建成花园,凿池植荷,起假山,设喷泉,养金鱼,遍寻奇花异草移栽园中。他在园中修建了精舍三间作为书房,又在花园北侧砌一高台,专门用于赏月观景。扩建工程浩大,前后历时15年才竣工,崔广沅将其取名“似园”,并长住园中以诗、书、画自娱。除此以外,崔广沅还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1913年曾捐耕地97亩作公田,办义学一所,亲书“勇敢诚实勤勉”校训悬挂。并聘请当地名儒王圣仪执教义学,与王联袂赴峄阳书院讲学,旨在广育英才,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崔广沅晚年留居桑梓二十六载,于1927年去世,享年72岁,留有《宦游吟草》一卷、《似园诗草》六卷等传世。崔广沅的后人多才俊者,其五子崔蘧庵颇有民族气节,曾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在日本因反对巴黎协议示威游行而被捕,日本侵华后他带兵抗日多年,后因拒不接受留日同学、侵枣日军司令黑田的劝降,家中被炸,抗战胜利后曾担任中兴公司顾问。
      村民崔绍峰是崔广沅的近支后人,他说,听老辈人讲,翰林府原来是三进院子,前为客厅,中为餐厅、书房,后为寝房,两侧又有厢房等,亭台楼榭,雕梁画栋,非常壮观。抗日战争时期,翰林府遭到战火洗劫,破坏严重,解放后,翰林府被改建成齐村人民公社办公地,目前仅存一口老井、一座大门楼和不到十间的老房子。齐村西圩子原来建有围子墙,东西南各有一座大门,1909年,崔广沅命三子崔毓枢整修西圩子东、西、南三门,并亲以隶书题名“观海、瞻云、见山”刻石嵌于门楣之上。可惜历经战争等各种变故,围子墙等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仅留下几处墙基和南门口的石桥还可以看到当年的一点影子。
      翰林府大门楼由青砖垒就,上嵌石雕,地上青石铺地,四只石鼓形柱础分立四角,但因“文革”期间门楼曾被改建,其古朴的感觉大打折扣。仅存的几间青砖老房子飞檐翘脊,上嵌砖雕等物,从中可以想见当年翰林府之华丽。但这些老房子因为缺少必要的保护,目前大都岌岌可危,部分房顶已经坍塌,仅剩下残墙断壁。

      台儿庄胡家大院

      台儿庄运河古道北岸的顺河街、月河街、丁字街等部分古街巷目前仍然保存着众多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商铺、古民居等,岸边的几处古码头也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些街巷、古居顺河而建,布局灵巧,远看参差蜿蜒,错落有致,令人回味无穷。而古居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胡家大院。
      胡家大院位于月河街东首,是一处两进院子的民居。大院北为单层临街门市房,宽宽的门板,高高的大门,以及门口的几根圆木支柱,可以想象到当年这是一个殷实的大户人家。穿过高大的门房,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院内青石铺路,两旁建有东西厢房。天井的南边是双层堂楼,房子用青砖所建,房顶覆筒形青瓦,室内青砖铺地,摆设着几件老家具。楼梯建在房子的南墙外,上得楼来,但见房上杉木横梁,楠木楼板,雕梁画栋,很是精美。堂楼南边是一邻近月河的小院落,出院便是一处古码头。
      房主胡化营告诉我们,这处大院是其祖父经商时所建,已有 150多年的历史,他们家在此已经生活了四辈人。当年这一带商贾云集,货船往来不断,非常繁华。他们家三间门市铺面,经营着竹货,生意很是红火,但因后来战火连年不断,商贸经营才逐渐萧条。他说,当年台儿庄的店铺大都是临街而立,庭院朝向运河,既方便了临街零售,又方便了船运进货和外销。
      历经百年沧桑和日军炮火蹂躏的胡家大院,既有北方建筑的沉稳,又不失江南建筑的灵巧,在落日的余晖中愈加显得古朴,它与古码头、运河水相映成趣,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水乡风景画。
      根据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的总体部署,胡家大院目前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相信这处古老的宅院会重新焕发出生机。

      西仓孙家大院

      跨过横在蟠龙河上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西仓古桥,我们来到了位于枣庄薛城区陶庄镇西仓村的孙家大院门前,看到今天的大院早已没有了昔日威风的大门楼,后来所建的门垛旁立着一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不远处一棵据说已有好几百年树龄的老槐树仍旧枝繁叶茂。退休教师孙思海老人带着我们走进了孙家大院。
      顺着一条不太宽的泥道北行,我们看到道路两旁长满了齐膝高的野草,一个个玉米秸垛散落在院中。孙思海老人边走边讲:“我就是孙氏后人,孙家大院是我的先人所建,我从小在孙家大院长大,对它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我们祖上是明朝崇祯末年从江苏沛县先迁到滕县皇殿,后又分居到了西仓村。我们孙家家道昌盛,人丁兴旺,历经几代的积累,有良田千顷,当年是这一带的大户。”老人告诉我们,孙家大院的主要建造者是孙鉴(生于清乾隆十一年,卒于嘉庆十三年)。孙鉴,字镜秋,被朝廷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理问,曾在孔府为官多年,备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聘用曲阜的工匠,仿照孔府建筑的格局建造了孙家大院。大院占地100余亩,分为前院、后院、府门、楼院、秀才楼等,院中的楼、房、厅、院布局合理,井字形大街贯通各内院。后来,随着孙氏族人的不断增多,孙家大院的规模逐渐扩大,至乾隆末年,又修起了四面院墙,开有东、西、南三门,四角建炮楼守护,院中共有房屋400多间,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考究在鲁南一带首屈一指。老人说:“因为孙家是大户,往来于孙家的大都是达官贵人,就连曾国藩都在孙家大院住过呢!据老一辈人讲,那是曾国藩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返回北京时路过西仓村,曾带兵在此休整,曾国藩在孙家大院住了20多天才离开。”
      孙思海老人拿出了一张他手绘的“孙家大院复原平面图”,他说,大院属典型的北方套院式建筑,共分三进院落,布局严谨规整,建筑庄重典雅,坚固耐用,不少房子下面还设有防空洞,可惜后来因为战乱及人为破坏,目前仅剩下了8处老屋及堂楼,共计38间。我们看到,大院中仅存的老房子大都是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危房,许多房子因年久失修而倒塌,草丛中青砖、拱瓦遍地,给人以衰败与荒凉之感。令我们感到惋惜与无奈,然而孙家大院中琳琅满目的石、砖、木“三雕”,带给我们的却是愉悦与欣喜。
      孙家大院的“三雕”有巨制,有小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刻制精美,大都体现了清代“纤细繁密”的艺术风格。在西客屋的房檐下,我们看到了两个四周刻满了精美图案的方形青石柱础,内容分别为“三阳开泰”、“喜鹊闹梅”、“五禄呈祥”、“丹凤朝阳”等,均采用高浮雕的形式刻就,其中一幅刻有荷花、螃蟹等图案,孙思海老人说:“此幅石雕取意‘和谐’,其中的螃蟹或隐或现,据说没有人能数得清到底有几只。”老人指着北门说,原来门框两边各有一只青石雕成的石狮子,刻工精细,造型不常见,前些年被人在夜里偷走了,实在是可惜!东客屋现为住家,空旷的室内几根大红的木圆柱非常引人注目,而地上的几只石鼓柱础则沾满了尘土,我们小心翼翼地拭去柱础表层的尘土,看到的竟是一只栩栩如生的高浮雕蛟龙在腾云驾雾! 
      孙思海老人说,孙家大院过去石雕很多,现在安放在薛城天主教堂“育婴堂”墙上的高浮雕拱门就是孙家大院的旧物。目前大院现存石雕约有30块,共计50多幅图案,除了石狮子、柱础、房屋的坐门石、压角石外,还有一块6米多长的石雕目前埋在地下。砖雕大多集中在房子的外屋山墙上、屋檐下及屋脊两边,其中大砖雕 60多块,小砖雕数以百计,内容有动物、人物、花卉等,寓意吉祥如意。木雕以东西客屋处居多,屋檐下、走廊里、房梁下均有,有浮雕、圆雕、阴刻、阳刻、镂空等,无一不是精品。

上一篇:梅花摩崖石刻
下一篇:贞修庵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