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景点 > 正文

梅花摩崖石刻

2012-10-20 15:10:50   来源:鲁南在线   
       在林深叶茂的山亭区徐庄镇梅花山至今保留着一处民国时期创作的巨大岩刻。它坐落于徐庄镇梅花山南面悬崖下,长约12米,宽约3.5米,重约百吨,900余字,系民国二十一年(1932)所刻,是迄今发现我市保留最大的一处石刻。
      
      龙门石刻在一块巨石上,分为东西两幅。东边石刻为《滕县县长赵景文暨清乡副主任黄馥棠纪恩碑》,主要记载时任滕县县长赵景文、清乡副主任黄馥棠组织剿匪及筹款赈灾的经过。西边石刻题为《后来其苏》,由赵景文撰写。上刻数次参加剿匪的主要人员名单和赵景文对徐庄乡官、百姓的期盼:“深盼此后来耕战自守,各勤厥职,慎勿以暂安而忘旧日之惨痛也。”
      石刻由民国时期山东知名书法家、其书法被世人称为“黄体”的滕县人黄以元及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周文峰书写。字体均为楷书,单体字最高40厘米。两幅作品,舒展大方,刻工精细。特别是黄以元所写《后来其苏》一幅,遒劲有力,艺术价值极高。石刻虽经70余年的风雨剥蚀,但字迹十分清晰,具有及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带着怀古抚今的思绪研读这处前人的艺术瑰宝,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沧桑的探幽,更多的是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珍爱。
      二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生灵涂炭。抱犊山区匪患猖獗。他们少则几十人,多则上万人,啸聚山林,走州串府,打家劫舍,作恶多端,民怨深重,时人称盗匪为“马子”。徐庄镇地处深山林茂,交通闭塞,有数十股匪徒隐匿其间。现在,许多老年人一谈起“马子”横行乡里,烧杀抢掠,亦是痛恨不已。
      在抱犊崮山区,尤以刘黑七为首的土匪势力最为猖狂。刘黑七,大号刘桂堂,山东费县人,1892年生。家境贫寒,从小以要饭为生,十二岁给本村地主放羊,二十岁时到青岛扛大包。1915年他23岁时,与其弟及同乡共8人结拜为匪,拦路抢劫。按年龄,他排第七,皮肤又黑,故称刘黑七。他们在费县各村打家劫舍、绑票勒索,招兵买马,很快发展到60多人。第二年,鲁督张怀芝派兵围剿,刘黑七等逃往抱犊崮,盘踞抱犊崮山区,游离在苏鲁边界为祸。到1925年已有千余人马,号“刘团”,自称团长,所到之处,烧杀奸淫,劫掠一空。至1928年已达万人,横行于鲁南各地抢掠奸杀,罪行累累,残杀百姓万余人,罄竹难书。匪中歌谣说:“要使钱,上刘团”,“跟着师长到处串,给个县长也不换”。各村庄都修围筑砦,壮丁巡夜,武装抗拒盗匪。但一旦招惹了大股的土匪,一村一镇是难以抗衡的。经常有整个村庄的群众让土匪斩尽杀绝的惨剧。在山亭区许多山顶至今留有许多山寨遗迹,外有寨墙,内有生活区,村民迁居山寨躲避、抗拒匪患。
      当时的国民政府也多次调派军队进行剿匪,战火殃及百姓,数十余村庄毁于战火,百姓流离失所,逃亡他乡,而盗匪奔窜山林之间,战果甚微。1930年9月,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为巩固山东地盘,扩充自己的军队,对鲁南山区开展“清乡”、“剿匪”等活动,因多次进剿无功,听说刘黑七极孝顺母亲,便抓来刘母,迫使刘匪归降,编为“山东警备军”。因刘部不听调遣,1932年6月,韩密谋解除其武装,刘匪叛逃至河北等地。抗战爆发后,刘匪返鲁, 集旧部3000人投靠日寇,当上掖县皇协军司令;1943年11月,八路军鲁南军区在费县东柱子村包围刘匪,全歼匪帮并将刘黑七击毙。其他零散匪帮纷纷树倒猢狲散,在剿匪部队及清乡团等地方武装的打击下,分崩离析。
      三
      这处摩崖岩石刻记载的是1932年时任滕县县长赵景文、清乡副主任黄馥棠组织剿匪及筹款赈灾的情形。
    赵万选(1893—1959),字景文,号长江,寿光市古城乡赵家庄人。1932年,适逢省府招考县长,经投考应中。曾任省府秘书,历任滕县、安邱、荣城、海阳县县长等职。赵万选为人厚道,处事正派,善政爱民,清廉修德,为民请命,不避权贵。在滕三年,政绩卓著,县民极为称道,被百姓誉为一代廉史。抗战胜利后目睹政坛之腐败而不再出任,以示清高。
      1932年春天大旱,受旱灾、匪患,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以刘黑七为首的匪帮被韩复渠清剿收编后,仍有零散匪帮流窜山林,祸害百姓。2月,滕县县长赵景文、清乡副主任黄馥棠先后两次组织清乡队、民国联庄会800余人,深入山林剿除盗匪余部,所到之处,村庄废颓,田野荒芜,百姓饥寒交迫,朝不保夕,赵景文为此忧心重重,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为让流亡百姓返乡,安居乐业,决定筹款济民。清末贡生黄以民带头捐款360元,开明绅士杨文卿、叶道溪及公司各捐100元,社会各界纷纷捐助。时,徐庄镇张山湾村人张锦湖(青帮“大字辈”掌堂、曾任通海镇守使、两淮搬运使等职,授国民党陆军上将、加杰威将军衔)从上海归乡,慷慨捐款3000元,山东省赈灾委员会苗锡庆送来赈银2000元,赵景文、黄馥棠迅速深入灾区,走村入户,挨家发放赈银,共发放赈银5200元,百姓奔走相告,欢欣鼓舞,许多流民纷纷回乡重建家园。当地乡绅李茂东及陈正寅乡长为感谢滕县县长赵景文、清乡副主任黄馥棠剿匪赈民之德,请前滕县教育局局长王宜齐撰写《滕县县长赵景文暨清乡副主任黄馥棠纪恩碑》。当时,滕县清乡副主任黄馥棠建言,赈民只不过为救急,他打算“修建道路,以利交通;兴办学校,以厚风俗;树艺畜牧,以开财源;通商惠工,以利实业;如是数年,可使凋敝之区立成庶富。” 滕县县长赵景文亲自撰文《后来其苏》,记载剿匪历程及剿匪人员,并寄托了对乡村官员和村民的殷殷企望。当年四月,镌刻于梅花山南侧巨石上。
      四
      历经70余年风雨的摩崖岩刻,留给今人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沧桑,更多的是时代的思索。抱有爱民护民之志的赵景文、黄馥棠虽然倾力剿匪赈民,但由于国民政府腐败、官僚豪夺,仅能安民一时。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剿灭匪患,安民富民。昔日躲避匪患、与世隔绝的山顶村早已走进了历史的故事,革命老区的徐庄镇已成为了山青水秀、林茂果硕的富裕秀美的花果园。历史的石刻警示着人们,社会稳定是百姓之福,只有珍惜安定祥和的今天,才能不断缔造美好和谐的幸福生活。

上一篇:蟠龙河上的西仓古桥
下一篇:枣庄古老的大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