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沟晒米城
2012-06-27 16:43:13 来源:古城台儿庄网

古城台儿庄的人文历史上溯可达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一定论,佐证于晒米城遗址。其实,晒米城应该就是一座古代城堡的几千年累积之遗存。1974年以来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多次考察,共采集发掘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其中完整的和可以复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三大类。陶器以黑陶为主,纹饰有竹节状纹、弦纹,器形较大,造型美观,为古瓦陶器中上乘。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锤、石刀等生产工县.均采用磨制技术。骨器主要有骨镞、骨角柄,骨簇是原始狩猎武器,骨角柄是为石器作柄。此外,还有周代灰陶折腹罐,春秋战国时完整的铜镞,汉代陶豆,魏晋时期花瓣纹瓦当,宋代花口瓶等器物。
另外,观察遗址断面,层次分明的古文化层堆积更是一览无余——最上层约2米厚的灰黄土色土质中,包含有汉代、周代陶器碎片,器形有灰陶旦、筒旦、极瓦、陶鬲、陶罐等。第二层为商代堆积,器物隔片有灰陶鬲足、鬲口沿、石器残片、缸片、蚌片等,其厚度约为2米。这一层中又可分为若干小层,每小层约0.1—0.5米不等,有的小层是灰土堆积,有的则是未燃尽的木炭或红烧士堆积。第三层为龙山文化堆积,灰土中夹杂大量蚌壳、河螺壳以及残碎石器和磨光黑陶片。陶器碎片中可辩认的器物种类有鬼脸式鼎足、鼎口沿、盆口沿、罐把手、豆柄等。据此推定,该遗址最下层文化堆积属于山东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地层中含有龙山早中晚三期遗物,与周围地区所分布的同类型遗址文化面貌相一致。继龙山文化时期的居民之后,殷商先民,周代先民至汉代先民都在晒米城留下了艰难沉重的足音。晒米城遗址身价弥足珍贵,源自遗存积淀年代的久远和规格、规模之宏大。但是其原有的称谓却无从考知。至于今名晒米城,据说源自一个和梁武帝有关的民问传说。
梁武帝(464—549),名萧衍,字叔达,南朝兰陵郡中都乡人,有着突出的政治、军事与文学才能和建树,在辅佐南齐治国安邦过程中屡建奇功,最终创建了梁朝。萧衍在辅佐南朝齐明帝期间,南齐遭遇北魏孝文帝三十万大军的征讨。萧衍奉命出征淮河前线抗敌并自请充当先锋,发兵救援义阳被困守军。萧衍带领军队连夜抄小路赶到了距离北魏军只有几里地的贤首山,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了山上山下。天亮,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满山旌旗招展,以为重兵已经赶到给他们解围来了,于是士气大增,马上集合军队出城攻击北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这边的萧衍也趁机夹攻北魏军,萧衍亲自上阵,摇旗擂鼓助威,齐军士气高昂,个个奋勇杀敌。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据传,就在此役期间,萧衍从故乡兰陵郡征集了大批军粮,沿茅茨河船运支援前敌,不料途中遇险船翻粮倾。军士们将粮袋打捞出水,就势将粮食摊在岸西的两座古城基台上晾晒,西城台晾麦,东城台晒米。萧衍创立梁朝之后,二台遂为世人看重,口碑相传,称之为“梁王晒麦城台”“梁王晒米城台”,简称“晒麦城”和“晒米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