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价机制迎首个调价窗口 成品油贸易商谋转型
小中大2013-04-10 08:28:4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
靠差价赚钱是所有贸易公司的盈利模式,成品油贸易商也是遵循低价进高价出这个准则。在此前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下,有实力的贸易商往往都会建立体量较大的仓储设施,提高自己套利的空间,囤积的货越多,可能获得的利润也就越高。还有贸易商会在互相交易的过程中,因为进出货时机的问题发生经济纠纷。
不过,随着新定价机制的推出,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两桶油”将迎来机遇,但对贸易商来说,其生存模式将面临着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
洗牌之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2600家从事成品油贸易的企业。在2009年之前,获得成品油批发资质的基本都是隶属于中石油等国企的企业,而在2009年以后,每年都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申请获得成品油批发资质。
据中宇资讯统计,从2007年到现在,商务部共给242家企业下发了成品油批发牌照,其中超过七成是民营企业。另据卓创资讯统计,2007至2008年之间商务部批准的批发企业仅为62家,也就是说2009年以后是新增成品油批发企业数量快速膨胀的时期,而且市场还存在大量没有批发资质却也在从事成品油贸易的企业,这一数据则难以估计。
浙江中球冠集团、天津泰达蓝盾集团、江苏蓝燕石化、浙江海越股份有限公司(600387.SH)等规模较大的民营成品油贸易商都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海越股份在诸暨市拥有5.2万吨成品油库,与中石油合作的舟山大猫岛石油仓储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在成品油销售形势严峻的2011年,海越股份就充分利用其油库库存容量,调节油品储量,增大了其油品销售差价。
关于新定价机制对其产生的影响,本报记者昨日致电海越股份董事会办公室,对方对此未作回应。
安迅思息旺能源高级信息经理李莉告诉本报记者,新的定价机制很可能会导致成品油贸易商进行一轮洗牌,尤其是对民营贸易商的挑战比较大。民营贸易商之前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投机的,现在他们必须想办法转型,生存模式的改变是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一些贸易商开始考虑调整业务模式。上海浦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会缩短交易周期,比如以往一单货物的买卖需要在两周完成,现在尽量缩短至5~10天。
不过,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贸易商计划按兵不动。锦州大龙洋燃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洋军对本报记者说:“我们是民营小企业,没有话语权。新机制对我们公司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我们基本上还是按步照班,原来是怎么做的现在依然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