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公司巨亏 中粮全产业链战略折戟
小中大2013-03-01 10:52:15 来源:时代周报 点击:
产业链扩张受挫
2009年,宁高宁提出建立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中粮把农产品通过全产业链成为最终消费品的过程形象地称之为“从田间到餐桌”,中粮所谓的全产业链模式,是指将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番茄、肉食等产业链有机组织起来,实现了整个粮油食品链条从种植到食品营销的畅通无阻。
中粮旗下有多个品牌,有福临门食用油、长城葡萄酒、金帝巧克力、屯河番茄制品、家佳康肉制品、香雪面粉、五谷道场方便面、悦活果汁、蒙牛乳制品、大悦城Shopping Mall、亚龙湾度假区、雪莲羊绒、中茶茶叶、金融保险等。
宁高宁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中粮的业务涵盖了绝大部分农产品种植、养殖领域,包括稻米、小麦、大豆、菜籽、玉米、葡萄、番茄、糖料、大麦、肉食、乳业等,农作物种植面积近3600万亩,涉及2%的农户;在营销渠道上,分布着4000多家大型经销商和全部的大型商超连锁客户,近4万家中小型经销商和超过350 万家终端售点遍布全国。
但这些产业链上的公司,普遍业绩并不理想,对产业链布局的质疑声纷起。即使是这样,中粮仍然大举收购,不停扩张。2006年,中粮集团和中谷集团合并,成为我国最大的油料油脂加工企业集团,开始了大幅度扩张之路。
2月19日中粮包装发布公告称,于2月18日同意购买维港实业全部已发行股本,收购代价为2.94亿人民币,该金额可予调整,最高代价为3.75亿元。此外,中粮包装亦于同日有条件地同意从中山汇鸿购买中山环亚13.33%的股权,这项收购的代价为3700万元。目前中粮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中国食品可能收购某白酒公司,涉足白酒业务。
马文峰认为,宁高宁是资本运作高手,看到哪个领域赚钱就进入该领域,但大型国企行动缓慢,执行力弱,这种情况下,参与竞争充分的行业,容易出现问题,并且宁高宁以全产业链这种需要长期整合的理由来进行资本操作,将会给中粮带来更多隐患。
国外其他大企业,也不是所有的都做全产业链,但往往只做一个行业,嘉吉等其他国际粮油企业,往往会抓住具体一个细分行业做大做强,产业链做长,如益海嘉里原来在中国市场只做食用油,一举做到了国内市场的40%,因在粮油领域发展受到限制,开始涉足米业。中粮涉足多个领域,并且各个领域之间没有互补性,不能给公司带来合力,并且无论大米、面粉,还是油脂加工,都是竞争激烈的行业,稍有不慎都会出现巨额亏损。
马文峰认为中粮涉足的这些领域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就有巨额的亏损,中粮涉足的细分领域越多,这种风险就越大。并且中粮搞全产业链,就是把所有环节的风险放在自己公司控制,需要极大的投资,对管理水平也是极高的考验,中粮应该先在农业服务,比如物流等方面做足功课,只要服务到位了,食品安全等都是可控的。
中粮角色被指错位
早在2004年前后,外资粮油巨头益海旗下的金龙鱼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垄断地位,直接危及中国农业安全,此后中粮受到重视。2006年,中粮和中谷合并,国家希望组成巨头来对抗外资巨头,中粮走急速扩张之路。
2007年3月,新加坡郭氏兄弟集团与丰益国际在中国的控股企业嘉里和益海全面合并重组成新丰益国际。丰益国际旗下的金龙鱼、胡姬花等食用油广为人知,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占据国内食用油市场最大的市场份额。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掌握全球粮食运销的是4家跨国公司,分别是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ADM公司与新加坡郭氏兄弟共同参股的丰益国际,在中国市场的动作最为迅速。丰益国际为益海嘉里的母公司,在国内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经近40家,堪称全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
马文峰认为,中粮是国内最大的粮食进口商,玉米90%由中粮负责进口,进口的粮食价格很低,但一直有说法称国外的粮食流入抬高了国内的粮食价格,这是有关利益企业对市场的误导,这些粮食最后流入哪些企业,目前并没有披露。但对稳定国内价格目前来看,没有起到相应作用。因此民企并没有从大量进口低价粮食中获益,在与中粮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并且中粮出现在许多领域,对其他企业的挤出效应更加明显,许多基金已经拒绝对粮食加工等产业进行投资,因为在这个产业里有庞大的中粮作为竞争对手,而这势必会进一步损害中国在粮食领域的竞争力。
李志起认为,为了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国内应该像家电行业一样,培训更多有竞争力的企业,而非中粮一家独大。中粮应该作为农业产业平台存在,即农业企业孵化器。中粮作企业背后的企业,为培养我国的粮油企业努力,而非利用自己国企的优势将民企挤出市场。
上一篇:银行坏账悄然就地改嫁
下一篇:美国发明4D打印技术 10只受益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