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消库存冲击价格体系 新品被迫以八折销售

2013-01-14 13:55:41   来源:财新网   点击:

      李宁公司北京地区的一位经销商告诉财新记者,目前尚未参加计划,库存主要通过打折自己消化。他反映,很多经销商的折扣策略早在2011年就显现出失灵,小的经销商现金回笼困难,被大经销商和李宁公司子公司兼并。而李宁公司2011年财报显示,半年内经销商数目由63家缩减为57家,到2012年6月进一步缩减为52家。
      一些经销商已经等不及李宁公司回购。消息显示,就在李宁公司提出计划前半个月,广百百货李宁特卖场已经打出一至四折的超低甩货价。
      和经销商的减少相比,关闭门店的数量更大,截至2012年6月,关闭门店数目达1200家,即使加上新增的248家店铺,现有门店数也回到了三年前水平。
      另一边,公司用以清理库存的折扣店和工厂店却快速增加。2012年半年报显示,李宁正按计划建设工厂店和折扣店,截至2012年6月,共有271家工厂店和394家折扣店,和2010年底相比翻倍——当时工厂店133家,折扣店180家。财新记者走访北京多个李宁工厂店,折扣已降至三折,部分表明新品的货品也正以八折销售。媒体报道称,武汉、南京的李宁工厂店也正以三折销售。
      对于工厂店和折扣店低折扣销售对市场价格的冲击,金珍君表示,折扣产品和新品的消费群体不一样。“关键是门店能够上新品,我们现在已经确定了对经销商快速补货,保证新品上市。”
      这一次,李宁公司的“渠道复兴计划”从库存积压和应收账款下手,最终仍面临回购产品怎么处理的问题。在分析师会议上,亦有人担心,这会导致经销商和公司在产品处理上可能出现相互蚕食市场的情况。
      对此,金珍君称,回收的货品将通过已经建立的清货渠道,如工厂店和折扣店消化。正价店则会保证新品上货,逐步降低折扣产品占比。如果清货之后,还有退货产生,还将考虑体系外的清货渠道,可能是国外、也可能是国内的渠道,或考虑捐赠。
      体系外清货渠道的使用,品牌运动企业一贯小心,一旦库存低价流入市场,品牌价格体系将受到冲击。晋江是中国第一大运动鞋服生产基地,当地纺织协会副会长陈伟进指出,这一两年来,帮助企业消库存的公司生意非常好。“这些公司一次性买断一批库存,现金支付结算,销路自己找。”
      但知名企业为了避免库存冲击市场,影响品牌,通常都跟消库存公司签合同,保证库存销往海外。江苏一家库存清理公司邹经理告诉财新记者,现实中根本无法保证外销:“消库存很简单,我们去见老板选款式,谈价格,一般都比市场销售价格低10倍。”销售风险也由库存清理公司自担:“都是一次性买货,有人要就卖,不管国内国外。”
      消库存八仙过海
      李宁库存高企、订单下滑只是整个运动服装行业运营情况恶化的缩影。从国际品牌耐克到国内安踏、匹克等一众品牌均面临类似问题。
      耐克2013财年二季报(2012年9月至11月)显示,大中华区营收下滑11%,而截至2012年5月,其库存达33.50亿美元,和2011年同期的27.15亿美元相比,增长了23.39%。
      国内其他品牌的库存压力也日渐增大。以匹克为例,2012年上半年库存继续周转率从49天增加到86天,存货从2011年底的4.21亿元上升至5.29亿元,涨幅26%。匹克此前提出的压缩渠道层级,收紧销售预期的改革未见成效。
      对于全行业面临的库存问题,金珍君认为根源是中国市场发展不完备,长期以来运动品牌公司形成了“只管批发,不管终端”的理念。而经销商在门店建设方面也缺乏培训和认识,“整个行业根本没有商业模式可言”。
      在此理念下,订货会变成了批发市场,经销商看着办,公司为了保证销售,对经销商压货也早已不是秘密。金珍君介绍,2000年前后,中国的运动服饰是空白市场,增长快,经营模式粗放,大家比着开店。但随着市场成熟,整个运动品牌市场已经过度竞争。“国外成熟市场大企业三到四家占市场份额的70%到80%,但国内品牌太多了。”
      多位采访对象也指出,运动品牌开始面临产能过剩始于2008年奥运会后,库存激增也已持续两三年。但在金珍君看来,很少有品牌企业愿意正视库存问题,以至于情况一再恶化。
      粗放式经营一旦遇到销售问题,从渠道和销售上减库存困难重重,最终一步的清理库存,各类公司有不同方式。
      前述邹经理介绍,渠道上的库存是能从账面上看到的库存。而他们做的库存产品很多直接从代工厂买来,根本不会体现在品牌服装公司的账面上。在他接触的企业中,强势的品牌商如耐克和阿迪达斯,通常选择将一些库存转嫁给代工厂,这样公司的账面会好看些。“公司找点由头就说有质量问题,全部退给代工厂,现在这种情况比以前多。” 整个行业已经形成了经销商拖延账期,品牌商再往上游代工厂商压库存的情况。“经销商卖不出去,最后把货还给公司走人,服装公司收货时说质量有问题退给代工厂,很多尾款没结清。”
      清库存公司往往能以非常低的价格从代工厂拿到国际名牌,产品不愁销路。“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的款式,一款卖出几万双甚至十几万双不成问题。”邹经理说,某些中等品牌公司也是其客户,但目前业内还没有人给李宁等大品牌商消批量库存。
      在他看来,李宁这样的国内大品牌不好接触,“想谈个价格找这个找那个都定不了,销路也不好。”
      一些公司已在订货环节收缩。耐克首席财务官Don Blair曾对媒体表示,为了严格管理流入中国市场的新产品数量,主动取消了订单,减少了期货。
      李宁公司也采取了类似措施,金珍君指出,公司已主动减少了订货会上的产品数量,同时对订货流程做出调整。
      对于李宁公司以及整个运动服装行业的未来,金珍君摆出一个纯净水瓶盖子,围着瓶盖画了一个大圈说:“本来运动品牌市场应该是这么大,运动品牌把市场扩展到了这么大。未来市场成熟应该回归运动品市场。”

上一篇:松下关闭上海等离子显示器公司 裁员1万人
下一篇:4S店歇业背后:汽车经销商资金链弱不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