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养老金九年人均涨1.7倍财政补贴或将扩大
小中大2013-01-10 08:40:30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点击:
账面亏空和盈亏不均
我国养老金总体上仍在“花明天的钱养今天的老”。
中国社科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近一半省区养老金收不抵支,全国养老金个人账面亏空高达2万亿元,这意味着每个人都为老龄人口背上了1500元的债务。
虽然账面亏空并不意味着养老金支付难以为继,但它仍使养老体系在人口老龄化趋势面前显得有些“心虚”。
困扰养老体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地区之间“盈亏不均”。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末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从2002年以来,当期收不抵支的省份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但负结余的金额却逐年增加。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这一现象表明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规模具有集中的趋势。
该报告称,2002年在32个统筹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只有3个收大于支,29个收不抵支。此后便一直减少,到2009年达到半数,2011年减至新低14个。与此同时,收支缺口的负结余金额在2002年为405亿元,到2011年上升为767亿元。
地区间养老保险的财务差距对财政补贴形成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广东等18个统筹单位积累的余额逐年提高,基金规模不断膨胀,2011年养老保险基金余额达到1.95万亿,另一方面,14个收不抵支的统筹单位需要财政补贴用于保障当期养老金的发放。
报告经过对历年财政数据和社保数据的整理得知,1998年~2011年养老保险制度的补贴逐年增加,到2010年已经累计超过1万亿元,到2011年则达到12671.9亿元。
精确机制尚缺
此次常务会议还要求研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确保企业退休人员生活水平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对本报记者表示,根据现行制度,退休职工工资分为三个部分,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再加调整机制的资金。从现状来看,法律规定了要建立调整机制,实践中也确实每年都在调整,但总体来看却流于粗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18条规定,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李珍说,正常的调整机制应该是盯住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或是物价上涨这两个变量自动启动,并且能够让社会公众明白上涨幅度的具体原因。而现在只是笼统规定10%,若这一幅度低于当年在职职工的收入增幅,实际上意味着退休人员陷入了相对贫困,若高于在职职工的收入增幅,则会影响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李珍还表示,近年来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替代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对于改革时已经进入退休和进入高龄的职工而言,退休金很难提供“保基本”的水平。
养老保险替代率是指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即一个人退休之后能拿到相当于社平工资多少的比例。1995年实行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时,目标替代率为60%左右,这一水平能保证必要的生活支出。
数据显示,基本养老保险退休金对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已经从1997年的76%下降到了2009年的47%。李珍测算,2010年替代率为42%,2011年略有上升达到44%左右。
替代率的下降使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显得更加迫切。九连涨有助于退休人员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也避免让更多的老年人陷入贫困,难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