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巧手编织“非遗花席” 恐技艺失传
2014-02-07 16:08:11 来源:枣庄晚报
-
薛城区周营镇前金马村,69岁的村民刘学义、王光兰夫妇,在忙完年后赶紧躲进家中编花席,因为还有好多的订单等着完成,这冬季的空闲时间对于他们夫妻俩来说颇为珍贵。
编制花席的技艺,至今仍是前金马村人的骄傲,因为周边的村子里没有人会这手艺,编花席的手艺一直以来也就只有前金马村的人掌握。村民王光兰自幼生活在前金马村,她告诉记者,她的祖上一直都会编花席,至于传到她是多少代了,谁也说不清楚。儿时的王光兰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编花席,除了干农活外,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她就一直帮着父母编花席。后来王光兰和家住市中区城里的刘学义成了亲,把小家安在了前金马村,受她的影响,丈夫也很快掌握了编花席的技艺。从此后夫妻俩联手,每到冬季农闲时节就开始编花席,逐渐地将花席销售到了周边的地市,并且供不应求,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王光兰的家院中,靠墙堆了很多的高粱秸,她说,花席的原料就是高粱秸,为了编花席,前金马村自古就有种植高粱的习惯。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不种高粱了,但为了满足编花席的需要,前金马村还是每年都要种植大量的高粱。编花席的工序不是太复杂,但关键是备料,仅这一项就大体包括剖、轧、敲、刮等程序。即先将挑好的高粱秆去掉外皮,用刀子将秆竖着剖开,之后放在地上用碌碡轧平整,再敲打秸秆,用刀把秆芯去掉,仅剩下秸秆皮用来编花席。王光兰告诉记者,过去鲁南地区没有灯草席和竹席,花席用于家中铺床,现在主要是红事和白事用。在红事上花席用于拜天地时铺地,席子的中间位置要利用秸秆皮的红颜色,编出两个大大的“囍”字以示喜庆,对技术的要求很高,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而白事用席子相对来说要求较低,对图案、颜色等不是太讲究,只要编得平整即可。另外,现在有的商家为了追求店铺的别致,也会使用花席当装修材料,比如茶馆、饭店等,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常有商家根据需要专门来定制花席。
记者看到,刘学义、王光兰夫妇的手上满是老茧和伤口,他们说这是编花席留下的记号,由此可见从事这项工作的艰辛。王光兰说,过去村里大部分家庭都从事编花席,但现在受原料(高粱秸)少、产量低、手工辛苦、价格不高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仅有七八户人家还在编花席。目前他们家的原料也所剩无几,待过完年完成手头的订单后也将停工。谈到今后编花席技艺的传承,王光兰不无担心地表示,虽然现在编制花席的技艺已经被薛城区列为了颇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并经常有人前来考察调研。但现在掌握这门技艺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对这种出力不挣钱的工作实在是不感兴趣。他们的几个孩子都出去打工了,没有一个想留在家里编花席,这门技艺早晚要失传的。说到这,刘学义、王光兰夫妻俩一脸的无奈。
上一篇:春节派发压岁钱不再“压力山大”
下一篇:山楂妹获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