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难”不再难——山东枣庄棚户区改造启示
2013-09-17 18:25:21 来源:中国广播网
-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左耳朵是挖掘机、推土机推倒自家破房旧院的轰鸣声,右耳朵是周边邻居不满的抱怨声。在山东省最大的棚户区枣庄市燕山社区的改造中,第一个同意拆迁的老太太宋爱莲当初有点招架不住:13-09-16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记者:他们骂什么?
宋爱莲:骂我太积极了!他们就想晚走会儿,谈条件,多得点钱呗。
这个燕山社区位于枣庄市中心,十多年前就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首当其冲,可因为居民对拆迁条件不满意,拆迁计划几度搁浅。
记者:给低了不干是吧?
宋爱莲:当然不干,都是老百姓,挣这两个钱,谁不担心?
山东枣庄以煤炭起家,现在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长期以来,以矿工、农村务工人员为主的十多万户居民,自然聚集成150多片棚户区,总面积占了全省棚户区的一半。枣庄市住建局副局长康宝奇说,棚户区拆迁成了“老大难”:
康宝奇:拆迁,现在俗称天下第一难。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很多部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政策上出现了一些争议。
在当时土地财政依赖症的压力下,枣庄市各部门三番五次开会,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市级财政还要不要在棚户区改造中获利,最后统一了认识:
康宝奇:市里提出的叫“不求多得,但求变化”的八字方针。不求所得就是不求利益,只求城市面貌的改变。
记者:就是政府不再想着从拆迁中在挣钱?
康宝奇:对!
枣庄市的做法是,棚户区改造中的土地出让金、契税等各种收益,市级财政全都不要了,三年间累计近500亿元。这些钱怎么使用呢?枣庄出台了“拆一补一”的拆迁补偿办法,拆多少原住房院落面积,就原地补偿多少楼房面积。原房屋面积不足46平方米的,一律补偿到46平方米,对历史特殊原因而形成的无房产证房,也按有证房补偿。康宝奇说,面对房产这个老百姓的“命根子”,政府舍得了“钱袋子”,也让开发商的“小算盘”别拨的那么响:
康宝奇:开发企业他们是挣钱的,所以在回迁安置房这个环节,所有的规费,我们政府全部免掉。但我们要对他的成本进行核算,尽最大可能降低回迁房的价格。
记者:就是说从他口袋里的利润再挤出一点来?
康宝奇:对,挤出一点,还给老百姓。
就这样,宋爱莲老太太用住了40多年的老屋老院换来两套新住宅,共235平米,还有一间50多平米的沿街商品房:
宋爱莲:原来那房子也不小,那肯定是跟这个没法比,没这个环境好。反正是也赚了,也赚了!
而面对合理的补偿,宋爱莲的老街坊们后来也痛痛快快地搬迁了。“不求多得,但求所变”的思路,让拆迁“天下第一难”不再难:
康宝奇:以前,老百姓是哭着闹着上访不让拆,如今大家是盼着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