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加快"三区合一"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2012-12-20 17:59:13 来源:鲁南在线
明确定位 增强驱动力
中心城区体制调整按照“统一规划、功能分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对中心城区各板块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扩大薛城区城市发展空间,使城市功能更完善,社会管理更高效,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把城市建设管理职能有机整合起来,强化社会职能,放手支持高新区、枣矿集团的发展。枣庄高新区“去行政化”,整合产业功能,回归产业定位;搞好产业招商,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科学把项目布局在各园区,打造产业集群、特色园区,成为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市中区的城市管理职能下放到位,峄城区加强与市中区的融合发展,打造中心城区东部核心区和全市商业中心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习借鉴佛山、济宁等地高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枣庄高新区开始打造以产业发展为主的新模式,按照“去行政化”的要求,更加突出产业功能。调整了内部机构设置,建立了大部制,把工作重心转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特别是张范街道划归高新区,不仅拓宽了高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在中心城区加快培育经济隆起带,增强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
枣庄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红民告诉记者:“为增强发展活力和产业集聚能力,避免走其它高新区机构大、职能全的路子,结合高新区实际,按照大部制原则,对内设机构进行精简合并,对相应职能进行重新调整和改革。撤销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机构,合并了政法、妇联、工会等单位,新设立了招商局、高投中心(公司)等部门,加强了经发局、科技局等部门。调整后,高新区区属机构由原来的14个调减为10个。同时,主动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市供热等社会事务和城市管理职能移交给薛城区,尽可能地剥离社会职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抓产业上。
在抓好旧城改造和城南新区建设的同时,薛城区把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新城区域上来,实施了托一、托后两个城中村回迁安置工程建设,启动了西巨山村搬迁改造,目前已有95%的房屋完成了搬迁腾空,签订了补偿协议。同时,积极服务于中心城区重点项目建设,配合实施了市公安局业务大楼、龙潭公园、市民中心、枣庄妇幼保健院等10多个项目的附着物清理工作。围绕发展城市经济,坚持“造城”与“造市”相结合,加快引进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现代物流,引导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布局。
市中区在今年的城市建设中,不仅注重基础设施的配套,城市功能的提升,更关注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市中区区长于良深有感触地说:“市委、市政府作出理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市政、园林、供热、供水、垃圾处理、房产交易等有关单位以及城市管理事权下放到市中区,对市中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老城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比较多,但是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是我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更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眼下已进入供暖期,这个冬季让老城区居民心里特别暖,家里暖气足足的,周边背街小巷路平了、灯亮了,城市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幸福感增强了。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中区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年度总投资156.37亿元的200个城建项目已开工192个,累计完成投资75.7亿元。
上一篇:枣庄评论:弥补养老金缺口绝不是数学题
下一篇:枣庄首座屋顶电站将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