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城市转型的枣庄样本:经济变“轻”变“绿”
2012-11-24 09:40:57 来源:大众日报
枣庄,这个曾经“烟囱比路灯多”的城市,正在华丽转身。
从煤炭一业独大到多业并举,新型建材等八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从卖燃料到卖原料,建成全国最大、发展最强劲的煤炭深加工基地;从卖资源到卖文化,打造出以台儿庄古城为龙头的山东旅游新胜地;从棚户区随处可见到老城变新,新城更靓,同城化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枣庄的嬗变,源自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转型,也表明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这场“大考”,枣庄初试合格。
“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对枣庄这座资源型城市来说,我们的战略抉择就是实施城市转型,把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向纵深推进,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刚刚参加完党的十八大归来的枣庄市委书记陈伟对记者说。
“两降两升” “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 终成历史
今年前9个月,枣庄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逐季回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枣庄人更在意经济运行中“两降两升”现象。
经济下行,煤炭量价齐跌,前三季度枣庄煤炭行业税收同比减收2.04亿元,下降13%,房地产业税收同比减少1.67亿元,此为“两降”;与此同时,制造业税收却同比增收4.08亿元,增长39.7%,并首次超过以煤炭为主的采掘业,成为支柱财源,服务业同比增收近6亿元,增长28.7%,投资增幅居全省首位,这是“两升”。
升降之间,折射出枣庄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验证了枣庄5年多前开始的城市转型战略适时和必要。
枣庄市统计局长魏国告诉记者,逢今年这样的形势,若枣庄现在还是5年前的结构,将影响GDP3.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1.2个百分点。事实是,今年前三季度枣庄财政收入增长17.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成绩来之不易,转型也绝非朝夕之功。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枣庄,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宋朝。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对国家贡献很大,但也使这里的产业单一,带来较多的民生和城市建设欠账。老百姓有句顺口溜:“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而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已导致枣庄的煤炭地下储备量只够开采20至30年。
为了避免“煤尽城衰”,枣庄必须未雨绸缪,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枣庄正式决定实施城市转型战略。2009年3月,枣庄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名单,且是东部地区唯一的转型试点城市。枣庄的抉择与国家战略一拍即合。
自此,枣庄拉开城市转型大幕,并分别以煤化工、重建台儿庄古城和棚改为突破口,发起了煤炭工业升级、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三大战役”。发展煤化工,由卖燃料变卖原料,形成优势接续产业,增强经济实力,解决钱的问题;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整个服务业,打造新型接替产业,为20万面临转岗的煤矿工人找到出路;改造棚户区,将枣庄由单一的矿山城市向宜居城市转变,改善民生,为结构调整提供基础保证。
“三大战役”,三大手笔,撑起一个新枣庄。与5年多前相比,枣庄GDP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近3倍,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8%,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万元GDP能耗下降了29.1个百分点,COD、二氧化硫分别减少45.3%、28%,带来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增长。
工业转型 “燃料”变“原料” 推动结构升级
5月19日,联想集团投资180亿元建设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项目,在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奠基。这是继新奥、韩国SK之后落户枣庄的第三个投资过百亿的项目。由于该项目占据了煤化工产业技术的最高端,标志着枣庄以煤化工产业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首先是工业转型。在枣庄,煤炭、建材两大行业对地方财政直接贡献率高达40%,如果加上相关产业,比例接近50%。转型之前,枣庄必须考虑清楚:煤炭产业的位置怎么摆?降耗又能带来多大发展空间?
他们算了两笔账。
一笔煤炭账。当时卖煤来钱最快,但不可持续。而从价值链上看,煤炭产业的链条越长,附加值就越高。把煤炭转化成甲醇可增值4倍,转化成醋酸可增值10倍,转化成二醋酸纤维素可增值近80倍!因此,深加工的文章值得做。
一笔水泥账。2007年枣庄水泥产能3100万吨,仅占全市GDP的3%,能耗却占25%,砍掉1000万吨水泥,只影响1%的GDP,腾出的能耗空间用来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效益将数倍增加。
两笔账算出了枣庄工业转型和节能降耗的必要性。
不必抛开煤炭资源“另起炉灶”,但必须依托煤炭资源精耕细作——拉长产业链,努力把煤炭“吃干榨净”。在煤炭市场非常火爆的时候,枣庄有意控制了开采量,努力变“卖燃料”为“卖原料”,先后新上了总投资559亿元煤炭精深加工项目51个。这是2007年前累计投资额的8.4倍。枣庄已成为我国产品最多、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煤炭深加工基地之一。同时,加快水泥等耗能产业结构调整,对小立窑、小火电等分别实施了“全国第一爆”,关停量全省第一。
打响煤化工战役,工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也同时展开。一手抓优势产业的提升改造,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植壮大,机床、新型建材、锂电新能源等8大工业集群发展和升级迅速推进,一业独大变为多业并举。
老产业焕发青春,新产业蓬勃向上。据不完全统计,通过煤炭的转化,枣庄每年生产的醋酸和醋酐占到全国的七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枣庄市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全省的31.3%,中小机床跻身全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锂电池位列全国前三位。
产业还是那个产业,产品和技术却已今非昔比。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可枣庄的金属切削机床销售额同比增长47.2%;玻璃产能全国过剩93%,停窑率26%,但枣庄的产品超薄、超厚、超大、有色,适销对路,同比增长90%。
不但卖产品还能卖技术。兖矿国泰公司的多喷嘴对置式新型气化炉技术于2008年出口美国,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大型成套技术。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向国内外企业转让60余台套,获得技术转让费约3亿元。
枣庄市重点项目办主任梁家和博士告诉记者,枣庄的工业转型,现在还只能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500多亿的煤化工和精细化工项目,目前正处在建设的密集期,对财政贡献有限,这些项目投产达产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后,效益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古城重建 “房产”换“遗产” 趟出转型新路
“以前只听说过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战,哪知道枣庄还有这么个好地方。古色古香中透着现代气息,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时又让人恍若身处江南水乡。真是没有白来!”这是江苏常州的王先生逛台儿庄古城时的感慨。
比起王先生的“不知道”,枣庄市民则是真切感受并享受着台儿庄古城重建后带来的变化。
来枣庄的外地人多了。枣庄京沪高铁客运量月均增长37.2%,高出全国13.6个百分点;高速公路车流量同比增长31.4%,今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增收1.76亿元、憎长52.7%。
生意好做了。今年前三季度批发零售2.75亿元,增长67.4%,批发零售业税收同比增长55.8%;专业市场、星级酒店比5年前增长了三倍多。而古城重建前,枣庄市竟没有一辆旅游大巴、没有一名地接导游。
就业岗位多了。目前,古城内有1005家酒吧、作坊、旅馆、会馆、商店,1.2万人在这里创业就业。枣庄的万人工商业户达485户,仅次于青岛,位居全省第二。
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始于6年前对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叫停。当时,为改造古城两平方公里的棚户区,台儿庄区引来外地房地产企业,拟投资6亿元建设高档住宅小区,但未及动工,这一项目就被枣庄市政府叫停。理由是,台儿庄文化遗产资源独一无二:台儿庄大战是八年抗战正面战场第一场胜利,尚有53处战争遗存;这里拥有中国运河最完整的遗产体系,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汇集了8大建筑风格、世界5大宗教和72座庙宇。枣庄不能毁了“遗产”搞“房产”!
2008年4月,枣庄市政府组织枣庄五家煤矿企业各拿出10万吨煤共计约4亿元,启动重建古城,项目启动以后,引来商家投资,又带动周边土地大幅升值。如此滚动不已。过去,台儿庄商业用地亩均地价不到30万元,现在每亩达到600多万元。这种运作方式,不仅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也让企业有利可图,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也极大地激活了市场,聚集起人气和财气,“卖资源”起家的枣庄开始了“卖文化”的运作,“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成为枣庄新的城市名片。
分两期建设的台儿庄古城,现已投入40亿元,今年底二期工程将全部完工。虽还没有全部建成,但这座古城已荣膺“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还成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如今净资产已超过150亿元。累计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今年将超过300万人次。
舍“房产”换“遗产”展现一种境界和担当,4亿元启动资金滚出40亿元投入,再形成150亿元净资产和带来数百万人流,是对这种境界和担当的最好回报,从“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变则是一种质的飞跃。重建千年古城台儿庄,撬动旅游和文化产业乃至整个服务业,解决就业和富民问题,枣庄市走出一条推动城市转型、造福百姓的新路径。
台儿庄龙头的带动和溢出效应在不断显现,有效拉动了内需,使枣庄成为投资兴业的乐土。
古城内,“巧姐柳编”的店主人赵秀梅提起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兴奋不已:“几百种柳编产品天天都被抢光。古城这个平台搭得太好了,不是在这儿卖,谁能想到柳编还有这么大的市场。”赵秀梅告诉记者,她丈夫及大学毕业的两个女儿和她一起创业,她还成立了“巧姐柳编”专业合作社,带领1800多位农村妇女共走致富路。她的理想是把“巧姐柳编”的连锁店开到全国各地去。
有了台儿庄古城这个龙头,再把微山湖湿地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十五万亩冠世榴园、薛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红色游等景点串起,枣庄“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应运而生,高铁在枣庄“慢”了下来,山东“大泰山”“大孔孟”“大运河”的旅游新格局崭露头角。
旅游部门的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二日游”启动前,在枣庄过夜游客不到1万人,现在新增50万过夜游客,按每人在枣庄消费800元计算,也能增加近4亿元的消费。
近年来,枣庄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平均增幅超过30%,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占新增就业人数的80%。“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枣庄实践”,成为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棚改新政 “造城”又“造市” 民生发展两兼顾
城市转型,说到底就是要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对资源枯竭城市来说,量大面广的棚户区就是最大民生“短板”。枣庄也不例外。全市棚户区面积达545万平方米,涉及7.5万户,占到全省近一半。
山东棚改看枣庄。是压力,也是鞭策。
2009年起,枣庄大规模实施棚改工程,“财政资金补一块、银行贷一块、搭建平台融一块、国有企业投一块、定点招商引一块”,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破解棚改资金“瓶颈”。3年来,累计投资520亿元,在棚户区、老城区新建楼房1600万平方米,高层建筑从110幢增加到1200幢,比棚改前增长了10倍。
“枣庄棚户区改造力度大,进展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把让利于民放在首位”,枣庄市住建局副局长康宝奇说。他告诉记者,枣庄除将国家和省里给予的政策支持资金全部让利于棚户区居民外,只要政策允许,下面各区(市)还会根据各自情况,给予拆迁户最大优惠,而且最好的区域都是用于回迁安置。都说拆迁难,有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就不难。薛城区燕山路棚户区,涉及1240户居民。2010年3月拆迁工作启动,居民排队签协议,仅用46天时间就完成22.6万平方米的拆迁量。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枣庄市不仅注重“造城”,更注重“造市”。就是说,不仅仅局限于“旧房”变“新房”,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旧区”变“新区”、把“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在让城市面貌实现“脱胎换骨”变化的同时,努力让民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我们要让棚改成为民生工程、就业工程和发展工程的有机统一。”枣庄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邵军说。
枣庄的棚户区改造规划,由此上升到城市转型的战略高度。他们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建设、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业有机结合,着力注入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区、各类产业园、邻里中心等要素,建设城市综合体。
中国枣庄二手车交易中心是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的全国第四大二手车交易市场,也是枣庄市结合棚改规划建设的一个全省重点项目。分四期建设,现正在棚户区腾出来的空地上进行三期投资,而且建设经营两不误。目前,年交易汽车6.5万辆、交易额突破25亿元,基本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一业带多业的发展格局,累计带动3.5万人就业。远期目标是建成年交易额过百亿元的全国知名品牌园区。
依靠棚户区改造,全市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30万棚户区居民陆续住上新房,既解决了“住得进”,更解决了“住得起”的问题。与此同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1%,比5年前提高6个百分点。其他民生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农合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前,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为2.4:1,城市居民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差距为6.5倍,基尼系数为0.35,均优于全国、全省,幼儿园、养老院、文化活动场所均翻了两番。
同城化发展也在快速推进。作为组团型城市,枣庄各区市与市驻地之间的距离,长的达到30多公里,近的也有5公里之多。说是工业老城,其实散得像个大农村。路远,票贵,费时——跨区出行让市民头疼。为此,枣庄主要道路都通了快速、便捷的BRT,与高铁可以“零换乘”,还为BRT设了专门车道和信号显示,保证其一路畅行,今年通车里程将达200公里,全国最长。
11月4日傍晚,在山亭BRT乘车处,记者碰到刚从古城返回的枣庄山亭区柴林村57岁的韩邦财。由于花60元办了张年卡,他可以随时进古城。上午9时,他先花两元坐到市中,再花三元换乘到台儿庄古城,在古城里听听柳琴戏,再到处转转喝喝茶,然后原路乘车返回就到这会儿了。“太方便了。去一趟用不了两个小时,来返只要10快钱,以前可是要花上三四个小时、三十多块钱呢。”韩邦财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路绿灯没红灯,BRT牛,就是老百姓牛!”枣庄市民这样说。
经济变“轻”变“绿”,百姓安居乐业,昔日的“煤城”,正在变成一座生态宜居城。但枣庄的明天更值得期待。未来5年,枣庄市力争使城镇化率达到60%,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翻一番,跃居全省中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