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枣庄市加快交通发展 助推城市转型

2012-09-28 07:59:32   来源:大众日报   
      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在城市转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近年来,在枣庄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交通运输部门坚持以交通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注重打基础、谋长远,不断攻坚克难,一个内畅外联、接南纳北、畅通东西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加速形成,为枣庄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为枣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打造综合运输体系 积蓄转型发展后劲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枣庄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明显,公铁水多种运输方式并存。京沪高速铁路于2011年6月30日通车运营,为枣庄带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枣庄港的建成运营,使枣庄公、铁、水联运枢纽港口成为可能;枣临铁路、临枣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将打通枣庄东西方向的入海大通道,并彻底改善枣庄东西向的交通条件。当前,枣庄市正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公铁水多种运输方式齐头并进的有利契机,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一方面,以枣庄港建成为契机,积极协调铁路及相关单位,全力推进铁水联运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为远距离、大宗物资运输提供便捷、节能、环保的运输通道,使北方的资源和南方的市场有效对接,枣庄将进一步成为南北物资转运的重要枢纽。另一方面,以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为契机,加快实现接驳换乘,前期开通了BRT(T1)快速公交,高铁至薛城的普通公交和至微山的客运班线。目前,正以服务东西走向高铁客流换乘疏运为重点,开通枣庄至临沂、苍山、沛县、鱼台等周边城市的中长途客运班线,为枣庄周边城市居民乘坐高铁出行提供便利。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京沪高铁的经济效益,实现“零换乘”,枣庄市同时规划建设了枣庄高铁换乘枢纽及枣庄客运换乘中心,两个项目的建设对于加快城市建设,提升枣庄“鲁南门户”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枣庄高铁换乘枢纽,位于京沪高铁站西侧,通过地下通道与站前广场连接,集高铁、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长途客运、出租车换乘等功能为一体,为高铁联运枢纽站。枣庄客运换乘中心,为长途汽车总站和公交总站的搬迁项目,由枣庄客运中心和公交换乘枢纽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9万余平方米,预计投资超过6亿元,建成后将成为集长途客运、公交、出租客运、快件物流、商贸住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构建四通八达大路网

      为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畅通、四通八达的大路网,枣庄市不断加快公路改造步伐,逐步完善路网结构,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701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55,基本建成了以3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14条省道为骨干,农村公路为支线,连接城乡、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络。特别是今年,枣庄市致力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市交通公路部门以城市发展格局为指导方向,编制了《枣庄市森林城市公园国省道环园公路规划》,将城市公路框架规划为互相衔接,成环成网,大环线套小环线,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各绿化节点、重要景点的高效快速通达,为森林城市建设提供优良的交通条件。环城道路网通过新改建114公里和大中修77公里共计191公里的建设后,一级公路的所占比例提高到100%,将环城城市公路形成高效、舒适、便捷、完善的快速路网,达到重要公路网络各节点之间的通达舒畅,为森林城市绿化重要节点提供快速通道支持。
      围绕枣庄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交通运输部门充分利用全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改造政策,规划建设了一批旅游道路,构建了畅通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了市内各景点的互联互通,增强了枣庄旅游对周边地市的辐射和吸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今年,重点建设了台儿庄运河古城、抱犊崮及熊耳山旅游景区的旅游道路,其中,北留线至熊耳山旅游路、台韩公路G206至枣济界中修工程,已竣工通车。市中区至抱犊崮道路升级改建工程,是2012年枣庄市政府重点工程及创建森林城市重点项目之一,该路全长28.5公里,其中主线长17公里,拟按二级公路标准升级改建,目前,正在进行路基桥涵施工,年底竣工通车。该路建成后,将成为一条便民大道、旅游大道、森林大道、休闲体育大道,将聚集更多的人流、车流、物流到熊耳山——抱犊崮旅游景点,提升人气商气,带动市中区及山亭区道路沿线村镇经济发展、方便惠及群众,促进全市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落实公交优先战略 发展BRT破解枣庄同城化难题

      枣庄是一个典型的组团城市,各城区相距较远,人口规模都不大,无法发挥同城效应,要想实现资源共享、一体发展,必须走同城化之路。作为欠发达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财力较为困难,地铁和轻轨由于造价高昂皆不适宜。而BRT造价低、见效快、灵活性强的特点比较符合枣庄实际,枣庄要实现同城化,在公众出行上发展BRT是必然选择。同时,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发展BRT,可以解决机动车数量激增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让占大多数的无车群众,以更低廉的价格享受到更多的城市交通资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为此,枣庄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于2009年做出了发展BRT的战略部署。
      2010年4月1日,随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城市公共交通职能移交交通运输部门,市交通运输局相应地承担了在建的BRT工程。迄今,枣庄市已开通枣庄至薛城(B1)、枣庄至台儿庄(B2)、客运中心至京沪高铁站(T1)、国泰花园至枣庄西站(Z2)等四条干支相连的BRT快速公交线路,主线里程超过70公里。其中,B1线的开通运营,使枣庄成为山东省第2个开通BRT的城市;B2线成为全国单线里程最长的线路。特别是今年,山亭BRT(B3线山亭汽车站至复原五路换乘站)、峄城BRT(B4线峄城汽车站至联通换乘中心)一期正在施工,将于近期同步开通运营。明年,将规划建设陶庄BRT(B5线陶庄至薛城火车站)、滕州BRT(B6线滕州汽车站至枣庄高铁站)两条线路,届时,枣庄BRT通车总里程将突破200公里,日均客流量将达10万人次,实现市域全覆盖。
      为确保运营管理规范、驾乘服务优质、运行效益良好,通过实行低票价、加强运营调度组织、提高换乘便捷系数、强化管理服务改革等措施,实现BRT“快、准、捷、廉、好”的目标。在换乘方面,精心组织BRT与常规公交的接驳,在老城区,通过延伸、调整已有线路的方式,实现了4条公交线路与BRT零换乘、10条公交线路在200米范围内与BRT换乘;结合BRT线路的运行,规划了3条市内免费换乘新能源公交线路,先期投入车辆42部,最长换乘运行里程达70余公里,实行2元一票制。在服务方面,推行“准航空式”服务标准,对驾驶员、站台服务及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全封闭式军事化训练,聘请专家进行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员工统一着装,站立式服务,普通话导乘,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乘客的一致好评。目前,BRT温馨服务品牌已成为枣庄公交优质服务的一面旗帜。
      从运行效果来看,自开通以来,BRT以先进舒适的车辆、亮丽整洁的站台、经济实惠的票价、温馨优质的服务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带来出行理念、交通习惯的极大转变,日渐成为枣庄市民的生活方式。据统计,B1、B2线日均客流量与原线路班车相比,分别增长了190%和45%,充分展示了其巨大的吸引力。根据同济大学调查,得益于BRT的影响,市民群众对公交的评价大幅提升,总体满意度达到80%以上,对BRT的满意度更是达到了85%。2012年8月17日,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带领中国建设报一行来枣庄市调研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及BRT发展,为全国人大环资委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我国城市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研究》总结经验,拟向全国推广枣庄的经验做法。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全面构建治超长效机制

      枣庄属资源型工业城市,是山东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建材和煤化工基地,曾一度是山东超限超载的“重灾区”。为保护公路桥梁设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枣庄市积极组织开展治理超限超载工作,探索构建了“源头管、路面查、事后追踪处理”三位一体的治超长效机制,被交通运输部在全国推广。但随着集中治超活动的结束和燃油税改革政策的实施,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车辆非法拼装、改装等现象“死灰复燃”,严重超限超载车辆重新上路,对道路基础设施造成损坏。加之,超限超载者拒绝执法、阻挠执法、暴力抗法以及“车托”非法带车干扰执法的问题日益突出,超限超载运输反弹现象有所抬头,执法环境出现恶化,执法秩序受到破坏,治超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围绕服务“幸福新枣庄”建设,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枣庄市政府审时度势,明确将治超工作作为今年下决心抓好的一件大事,于7月31日召开了全市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会议,专门制定出台了《枣庄市集中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实施方案》,发布了通告;与各区(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建立考核约束机制,将治超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全面构建、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包括武警在内的22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治超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路检路查组、货运源头监管组等9个工作组,实行集中办公。市治超办组建了160余人的联合执法队伍,采取定点把守和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实行24小时不间断上路执法;各区(市)也参照市里的模式,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共抽调800余人,组建联合执法队伍,选取21个布控检查点,涵盖了全市重要国省干线公路,实现了对全市超限超载车辆的有效覆盖。
      在深入宣传发动的基础上,8月25日,枣庄市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各级交通、公安部门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不断坚持和巩固联合执法机制,按照全天候“四班三运转”的工作模式,采取固定检查和流动巡查等方式,以车货总重超过55吨的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为重点,科学组织道路执法活动。针对执法环境差、执法阻力大的问题,市里专门成立了现场秩序维护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参与,重点打击“车托”非法带车、阻碍执行公务、抗拒检查、暴力抗法等违法行为,全力维护治超现场的治安秩序。自集中治超工作启动以来,全市累计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车辆1471辆次,其中超限车辆632辆次,货物脱落、扬撒174辆次,擅自改装、拼装车辆108辆次,无牌、无证等其它违章车辆557辆次;已处理完毕1453辆次,共计卸载超限货物4000余吨,恢复改装车辆96辆次。通过集中整治,超限超载车辆明显减少,运输经营者观念明显改观,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保障了合法经营者的权益,治超环境进一步好转。
      8月28日,枣庄市政府与省交通运输厅签订了《关于加快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战略合作协议》。省交通运输厅将继续在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港航业发展,区域、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发展,同城化发展等五个方面给予枣庄更多的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几年内,枣庄一大批公路、港航、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陆续实施,将不断增强枣庄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枣庄城市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上一篇:枣庄市战略高度抓好中心城区规划建设
下一篇:枣庄服务业演绎精彩跨越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