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建宜居城市 筑幸福家园--枣庄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纪实

2012-08-04 11:15:53   来源:鲁南在线-枣庄日报   
       7月31日,室外温度达到了37摄氏度,炎炎烈日下,在薛城区的棚改项目建设现场,记者感受到的是如同气温一样炙热的工作激情。
      燕山路棚户区回迁安置房已粉刷;火车站棚户区回迁安置房主体11至18层正在紧张施工;新华街棚户区回迁安置房正在垫层;东小社区棚户区回迁安置房的3栋已完成主体工程的高层正在进行装饰装修……
      置身于燕山路棚改项目现场,伫立在林立的高楼下,看着规划布局合理的小区建设效果图,真的很难把眼前的景象与老照片上那房屋低矮不堪、道路污水横流的昔日燕山小区联想到一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感慨油然而生。
      薛城区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的成绩只是我市此项工作进展的一个缩影。自2009年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开展至今,全市棚户区共完成征收8.3万户,开工建设8.35万套,竣工3.7万套,已入住3.3万套。随着棚改项目的相继竣工,改变了棚户区居民“吃水难、排污难、取暖难、入厕难”的居住环境,让他们共享城市建设的成果。
      改造棚户区,助推城市转型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冰窟窿,夏天火炉子”,这是棚户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追根溯源,我市作为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因历史原因,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城市面貌相对落后,尤其棚户区大量存在。我市待改造的棚户区占全省棚改任务的42.9%。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棚户区就像是华服上的“补丁”,带着历史的无奈,既在群众心中隐隐作痛,也是党委、政府多年来的一块心病,更是城市面貌落后的主要原因。
      2009年3月,我市被国务院列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成功范例”的目标。棚户区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一个典型特征,能否改造好,是衡量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查研究,市委、市政府毅然确定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旧城改造,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棚改任务。通过棚户区改造,不仅要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还要打破旧的城市格局、重新梳理城市肌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更要把棚户区改造打造成亮点,助推城市转型。
      创新规划理念,保证项目高起点实施
      高点定位、深处着手、便于推广是我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的原则。我市把棚户区改造规划上升到城市转型的高度,上升到构建鲁南“门户城市”的高度,上升到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的高度,与建设低碳城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护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整体制拆迁改造,引入城市综合体、邻里中心等新概念,彰显城市建设的先进性、特色性。
      我市的棚改规划提出了“城市经济”的理念,不仅要把“旧房”变“新房”、“旧区”变“新区”,还要把“城市建设”变成“城市经济”。从薛城区的棚改规划图上可以看到,集中连片的整体拆迁,给城市腾出了大量的建设用地,将规划建设各类特色街区或商业片区5处、建设城市综合体或块状商业体11处。在已建成的西姚社区邻里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说,邻里中心的建成有效避免了居民区沿街都是门市建设所带来的脏、乱、差弊病,中心里的业态就可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消费要求。
      区别于一般的棚户区改造规划,我市棚户区改造还着重在城市产业布局、带动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上做文章,站在城市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城市总体规划做了彻底的梳理和更新。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棚改地块控制性规划,对开发强度、退让红线等指标做出了容量控制。同时,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学校、医院、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推进城市资源优化整合。通过棚户区改造,仅市中区将同步新增道路188万平方米,新增停车场118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298万平方米,新增中小学和托幼设施42.5万平方米,新增商业服务设施420万平方米,老城区即将“脱胎换骨”。
      健全政策体系,破解资金和拆迁难题
      2009年9月8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的意见》,明确了改造范围、责任主体和改造标准,制定了融资、土地、规费、税收、拆迁安置、住房保障等六项政策,成为棚改政策总的依据和抓手。围绕项目规划、用地管理、金融服务、房屋拆迁、司法保障等,又相继出台了20个相关文件,健全和规范了政策体系。
      棚改资金的筹措实施多元化形式,市政府成立鲁南(枣庄)经济开发投资公司棚改分公司,建立了市级融资平台。各区(市)分别搭建了融资平台,成立了专业棚改公司,积极融取各类资金用于棚户区改造。除运用政府融资、企业出资和争取上级支付方式外,市里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划拨给政府主办的棚改公司进行抵押融资,实施“搭桥贷款”;对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地块,通过招标选定拆迁出资人。截至目前,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已投入174亿元。
      安民惠民政策使拆迁得以顺利推进。根据市里明确的拆迁补偿下限,各区(市)又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情况和拆迁现状,分别出台了“拆一还一”、“容积率补偿”等倾斜政策,做到拆迁补偿因地制宜。薛城区实施“快迁快拆、以拆促迁”,燕山路、火车站分别仅用46天、24天完成了22.6万和25万平方米的拆迁量;峄城区探索实施了灵活掌握、适合时机的拆迁补偿办法,鼓励以房换房,实现了较低成本拆迁。
      严格规范运作,确保改造有序推进
      坚持公开透明和标准化管理,对拆迁补偿、回迁安置、资金使用、质量监管等各个环节,都精心实施、规范操作。建立严格的工作规程和制度,全面落实拆迁过程中思想工作、工作程序、适用政策、补偿标准“四到位”,对每处棚户区都执行一个政策、坚持一个标准,并将拆迁政策、拆迁补偿、回迁安置、拆迁流程、拆迁人、拆迁实施单位和评估单位等涉及拆迁的重要事项实行公示,全程接受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回迁安置方案和具体的操作办法,都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公示、通知等方式,让群众参与回迁安置工作,确保各个环节置于群众监督之下,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对棚户区改造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对群众的拆迁补偿资金做到及时足额发放。
      对工程招标、结算等资金使用的重点环节,加强了监督,规范了资金使用程序。同时,加强项目监管力度,严格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施工图审查制、工程建设监理制等全过程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建设精品工程,让百姓住上优质房、满意房。
      每一份精心设计的规划、每一个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每一片设施齐全的新型小区、每一张欣喜的回迁户笑脸,无不令人心潮澎————湃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平稳推进,正在不断提升着我们家园的品质。

上一篇:枣庄市优化设计方案加快新城文体中心建设步伐
下一篇:郑丽稚嫩双肩撑起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