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美国对手
2014-09-23 12:05:27 来源:枣庄网整理
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网上支付是在发展成熟的线下信用卡和ACH建设基础上延伸到互联网媒体的,它的前提是信用卡和银行支票已经是广大美国用户支付线下交易最熟悉的工具。在原先系统下建设的支付授权、业务流程、清算、行业标准、风险控制以及高容量信息系统都不需要做重大改造。
因此,PayPal、Google Wallet,以及刚刚发布的Apple Pay,都十分强调和现有金融系统的合作共赢,这和支付宝在中国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关系有所不同,阿里巴巴的经验对美国市场来说可能派不上多大用场。
美国没有对网上支付专门制定法规,而是沿用现有法规规范和管理网上支付业务,具体分为联邦政府法规和州政府法规。各州的监管标准和范围有很大不同,任何P2P支付企业需要在大多数州申请汇款业务许可。阿里巴巴要想在美国开展支付或者金融业务,需要付出大量成本用于和监管部门的沟通、合作伙伴的联合上,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成为PayPal、Google Wallet和苹果公司的竞争者。
阿里想变得无所不能。除了电商、支付、金融、云服务,阿里巴巴还通过资本运作进入了很多领域。在社交方面,阿里巴巴有自己的移动IM应用“来往”,还入股了新浪微博;在地图服务方面,全资收购了高德,入股了打车应用快的打车;阿里巴巴还通过收购手机浏览器UC推出了神马搜索;在文化娱乐方面,收购了文化中国,更名为阿里影业,并且投资了视频网站优酷土豆;阿里巴巴还在筹建物流基础设施企业菜鸟网络,进入医疗、旅游、游戏等领域。
从这些布局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几乎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缩影。
阿里巴巴无所不为,在中国,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主要是百度和腾讯。阿里巴巴几乎涉及所有与互联网有关的领域,当它走出去的时候,它也是这样想的。
阿里巴巴对社交产品Line、Snapchat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一直在积极竞购,这都对Facebook构成潜在威胁。Facebook针对阿里巴巴出招只是时间问题。而且与阿里想法一致的是,Facebook正积极向金融业发展,谷歌则计划向快递业务深入。
随着阿里巴巴自身边界的无限扩延,它的对手也会越来越多,因为美国的互联网企业更多,有着更多的细分领域和层出不穷的创业公司。阿里巴巴会是它们的对手吗?
阿里获胜的可能
尽管困难重重,阿里巴巴在美国及全球市场上的竞争胜算并非小概率。
在纽约,一位名叫约翰的普通人对《财经》记者发表了他的看法。约翰是一家物业公司的前台,薪水不高,总在留意如何能买到便宜的商品。最近一年来他一直想添置点包括电脑在内的电器,朋友告诉他,在中国买最便宜,有一个人给他写了一个网址,他后来搞明白那就是淘宝网。
听到阿里巴巴IPO的消息,他说:“我不懂IPO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希望能有一天上淘宝买台电脑。”
背靠中国廉价制造,就是阿里巴巴走向世界的最大优势。
速卖通(aliexpress.com)是阿里旗下帮助中国企业把商品卖给全球个人消费者的网站,它在俄罗斯市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俄罗斯,速卖通已经有接近百万的用户。根据TNS市场研究公司的报告,去年,速卖通在俄罗斯的月均访问量同比增长超过3倍,达到1590万,大大超过了俄罗斯本土最大电商Ozon(月均访问量85万)和国际电商平台eBay(82万),成为了俄罗斯名副其实的头号购物网站。
莫斯科研究机构Data Insight的调查显示,速卖通在俄罗斯的平均客单价是25美元,仅为eBay客单价的一半。大量的顾客因为速卖通的便宜好用正在抛弃eBay。与eBay相比,阿里巴巴跟中国卖家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卖家往往能提供比eBay性价比更高且种类更丰富的商品。而且,阿里巴巴还是一家能够为了长期利益放弃眼前利润的企业,eBay却一直有很大的盈利压力。
阿里巴巴要想成为真正国际化的互联网商业巨头,只靠中国制造做后援远远不够。如何在海外创造本地化的电商模式将是阿里巴巴面临的最大挑战。从阿里巴巴最近两年的一系列收购来看,他们把试水的地方选在了美国。
与中国市场相比,美国规模最大的电商企业以B2C为主。除了亚马逊,排名前十的电商企业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开展业务,而且商品的重合度低。以沃尔玛、百思买为例,它们的线上业务往往是线下业务的延续,并不会像中国大部分电商平台一样进行全品类经营。这是因为美国的零售业体系较为成熟,电子商务更被视为是一个新的渠道,而不是一次对零售业的颠覆和重建。
美国大的品牌商和零售商往往都已经自建平台,美国网民的消费习惯也更为成熟,他们信赖品牌,跟中国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不同的是,美国消费者更加看重企业的综合服务体验。
乔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马修·辛德曼(Matthew Hindman)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和大量中国中小企业的合作模式放到美国可能并不成立,特别是亚马逊和eBay、沃尔玛等企业已经有了相当深的根基,阿里巴巴将很难复制其在中国的爆发式增长。
阿里巴巴试图找到一条平稳过渡的道路。通过投资美国奢侈品网站1stdibs、亚马逊在物流领域的竞争对手ShopRunner,以及体育用品电商公司Fanatics,完成对美国市场进行深度学习。
今年6月,阿里巴巴在美国的网上卖场11Main开张试营业,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将会在亚马逊、沃尔玛等零售巨头的“地盘”,谋求一席之地。11Main身为网上商城,容纳了诸多精品品牌,比如加州海湾地区的服装零售品牌AlysGrace、NV Blue和TastyTies。11Main的总裁兼总经理艾佛尔(Mike Effle)曾表示,要让11Main完全符合美国消费者的心意。
为了避免同质化,11Main更加看重有特色、美国本土制造的商家,而不是大规模、大众化的零售品牌。这体现了阿里巴巴的差异化策略,那就是:联合中小企业和个人卖家,用平台化的方式与本土B2C电商企业竞争。
洛杉矶的小企业Objects with Purpose进驻了11Main,该公司的老板Ianthe Mauro表示,她的大部分生意来自加州北部和中部的零售商,她希望在阿里巴巴的11Main上获得更多的曝光,提升公司的收入。“作为一个小型的‘妈妈公司’的老板,我没有任何公关预算,能进驻11Main让我十分兴奋。”
对美国人民和美国市场来说,阿里巴巴真的来了。9月15日,乔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马修·辛德曼(Matthew Hindman)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互联网领域,一旦一个公司成为巨头、主宰某一领域,就变得难以撼动,几乎有些不可思议。”
阿里巴巴的美国对手们准备好了吗?
文/《财经》杂志记者 贺树龙 金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