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官迁徙调动:北京西藏异地调动最频繁
2014-02-26 09:28:04 来源:南风窗
由于不少省级政府“一把手”是由本地(如浙江省长李强)或外地的省委专职副书记(如湖南省长杜家毫)接任的,因此,紧接着,2013年4月中下旬,省级党委专职副书记岗位的“补位”潮出现了。在此之后,当年7月份,新一波副部级官员密集调整,这一波主要集中在省委常委班子和省政府副职的补齐配备上。由此可见,地方上各省部级官员的调整,其实是一场前后衔接、接替补位的安排。一旦某个重要岗位出现缺位,即会引发一系列后续的人事联动调整。
干部任免的制度化
仔细梳理过去16个月的人事变动,可以发现,我国在高级干部任命上已建立了一些清晰的、近乎可触摸到的“规则”和“惯例”。这些“规则”虽没有书面的文件规定,也无法定的刚性约束力,但却一直被执政党严格地遵守和沿用。这也是中共在干部人事制度探索上逐渐制度化、规则化的体现。
最典型的是省级正职的“按部就班、顺位接班”阶梯式晋升模式。对于多数省份而言,一旦某省省委书记被调离,则该省省长接替省委书记的可能性就很大。同样,在省政府“一把手”出现缺位时,省委专职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则是迅速补位的第一“候补”梯队。这从2012年到2013年的多个省份的省委书记、省长的人事调整中均得到验证。
再比如,领导干部的交流任职制,也在近年来得到逐步强化。这既是出于丰富干部履职经历、扩大视野、提升执政才干的考量,也是为了消除地方官员人事和利益的“板结化”。主要突出反映在党委组织、纪检和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一把手”的任命上。不仅如此,新一届中央集体执政后,更是屡次提出“打破干部的‘部门化’”等新表述,并提出要推动干部的跨条块、跨区域流动。这也成为2013年省部级干部调整的新趋势。
从近期多个省份的公安厅长的人事变动上也能看出上述趋势。一直以来,省公安厅长多来自于政法领域,特别是以系统内调动居多。比如,上海市副市长、公安局长白少康,广东省副省长、公安厅长李春生,贵州省省长助理、公安厅长孙立成都是从公安部“空降”到地方的。但是,在2013年6至9月份的多个省份的公安厅长人选上,却出现了来源更为多元的新特点。比如,时任湖北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调任吉林省副省长、省公安厅长;时任安徽马鞍山市委书记郑为文调任江西省公安厅长、省长助理;时任江西上饶市委书记董仚生调任河北省公安厅长、省长助理。值得一提的是,上述3位均在50岁上下,在调任异地前一直在所属省份履职,无跨省交流经历。
但是,上述趋势和方向性变化,是否能持续,仍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这也是干部调整的惯例特点决定的。比如,在2002~2003年前后以及此后数年,我国在中高级别的干部调整上呈现出“东部干部西进”的特点,多位曾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主政的官员被调至中西部地区担任重要岗位的实权领导,该模式在当时风行一时。如在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的蒋巨峰被调至四川后不久担任省长;时任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的陈德铭被调任陕西担任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