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会首日空气重污染
2014-01-19 12:52:47 来源:东方早报
-
雾霾成了上海“两会”第一天的热点话题。昨日15时,申城首次发布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我要以实际行动说话,治理空气人人有责。”昨日在“政协委员谈改善空气质量”记者集体采访现场,会议刚开始,上海市政协常委胡光边说边站起身,走到窗口,试图推开会议室的窗户,让大家感受一下当前的空气质量,可惜窗户扣得十分严实,无法打开,这让他有些失望。
作为市政协全会召开期间首次举办的专题采访活动,当日下午,马云安、胡光、屠海鸣、陈玲、张广生、柏国强等委员介绍了市政协2013年重点工作“改善上海环境空气质量”课题调研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
严重依赖一次能源消耗
根据市政协2013年重点工作安排,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组织近40名委员,围绕进一步改善上海环境空气质量开展课题调研。调研报告梳理了上海环境空气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PM2.5超标严重,年均浓度超出新标准限值60%,比欧美城市高出2-3倍;臭氧(O3)成为继PM2.5之后的另一种重要污染物,去年1-7月,臭氧污染36天;空气污染从局地向区域演变,区域性特征明显。
调研报告分析认为,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因是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依赖一次能源消耗,污染物高强度近地排放,冬季“静稳天气”和夏季“烧烤天气”容易形成雾霾和臭氧污染天气,区域内污染输送和沙尘等长距离输送对上海空气质量影响平均约占20%。
昨日,在“政协委员谈改善空气质量”记者集体采访现场,会议室开着空调,由于窗户密闭,参会人员众多,会场内有些闷热,不少人开始脱下厚重的外套。一位政协委员的话匣子刚刚打开,胡光突然站起来,微笑着说:“我要以实际行动说话,治理空气人人有责。”边说着边走到窗口,伸手去推窗。可惜窗户扣得十分严实,无法打开,这让他有些失望。
市政协委员、市环保局副总工程师柏国强说,经过调研发现,气象条件是外因,而污染排放才是PM2.5污染的本质原因,空气治理的目标是要逐步保证,即使是在比较差的气象条件下,也有一定环境质量的保证,这个过程可能是比较长的。
企业污染瞒报现象普遍
调研报告剖析了上海环境空气污染治理的瓶颈和难题。
一是体制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健全的空气污染隐患发现机制。其原因在于部分环评审批权下放后,由于利益驱动带来环评审批把关不严等隐患,环评机构管理松散,有的形同虚设,环保监管力量相对不足。具体表现为基层企业污染瞒报现象普遍,一些“黑户口”企业未经审批就从事生产,极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乡镇、街道因利益驱动,监管徒有虚名,协同职责不明,更未明确区县、乡镇一级职能,市环保局在政策推进或某项工作的协调以及环评等效力上相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