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之源:最早的汉字在哪里
2013-11-25 10:33:19 来源:新浪历史
山东莒县大朱村出土原始刻画符号,于1979年发掘出土。画面像五个峰峦的大山,在横越的云层之上,涌现一轮太阳,线条结构匀称平衡,形象鲜明,有人称其为一幅原始的简笔山水画。 而半坡文化遗址中所见的陶符则更有代表性。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在其出土陶器上经统计有各类刻划符号一百九十余个,虽然就他们性质和作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个别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有学者指出,这种陶符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坡遗址出土刻画符号。根据考古及结绳记事的结论和推论,经过分析、整理和辨识,有学者推断发现这些文字符号大部分可能属于一些简单的象形文字 在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这种类似半坡数字符号的现象也屡有发现。1972至1974年间陕西姜寨出土的陶器、1974年在青海乐都柳湾以及山东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都有类似符号。姜寨也属于仰韶文化,年代比半坡文化稍后。柳湾为甘肃马厂类型文化,时间约为公元前2000多年。
姜寨出土刻画符号。姜寨遗址位于陕西临潼临河北岸,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现已查明姜寨遗址占地20000余平方米,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是迄今发掘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生产技术、家庭婚姻制度、社会生产状况及解决新石器时代的序列问题,都提供了宝贵资料。
究竟这些类似文字的符号是否属于文字,还有待于更多的考古资料证明,讨论也仍在进行当中。但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看,这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汉字的产生、发展应该有着很大的渊源关系,的确有可能与文字起源相关。客观而言,它们处于汉字的萌芽阶段,恐怕还不能称之为早期文字,只能称之为文字性的符号。
另外,我们在山东距今5000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代表性陶器——灰陶大口尊上发现了二十多个图形刻划符号。有的像是一团云气托着一轮红日;有的像斧钺或锛子,取象都是当地先民所非常熟悉的事物。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或者是生活当中的事件。从这些符号来看,大汶口文明确实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于省吾、唐兰、李学勤、高明、裘锡圭等著名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极大的关注研究,同时也肯定它们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被认为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符号。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为中心,广泛分布于山东 、苏北和豫东地区,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陶文,多刻在大口陶尊上,也有以红色颜料书写在陶壶上的。这种陶符所表示的含义,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陶文与文字已有很多相似之处。 另外一项关于早期文字的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距今约4000多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陶寺遗址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1978年至1984年,为寻找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夏朝的遗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联合山西临汾地区文化局,对陶寺遗址进行了第一轮大规模发掘。发掘中有两件出土器物引起人们大量关注。其中之一是出土于陶寺晚期墓葬的一个用合范浇铸技术制造的铜铃,虽然铸造工艺粗糙,器壁厚度不匀,但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金属乐器。另一个就是发现于陶寺遗址的H3403灰坑出土的一个扁陶壶。扁壶的两侧有两个用朱砂书写的陶文。尽管这两字中后一字释读还有分歧,但前一字释为“文”已基本被公认。历史学家张政烺先生看过其照片、摹本以及墨线图后就说:“这个字同大汶口文化陶文、殷墟甲骨文和现在通行的汉字属同一个系统”。这反映了四千多年前即最迟在夏代前期,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已经用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了。
同时在处于夏朝时代的二里头遗址中的陶器骨片上,也发现了一二十种刻划符号,其中有些就形式来看已非常接近甲骨文。这种种的发现,对我们探讨汉字的起源,为研究文字成熟之前的发展阶段和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特点,以及对确定最早的汉字在哪里,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和线索。著名古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说:“原始汉字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前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进的速度大大加快。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流传下来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进的反映。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约在前17世纪前后)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
另外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汉字本身是土生土长的自源文字。西方有个别学者所提出的汉字是从近东两河流域成熟文明传播过来的说法,完全可以抛到九霄云外。汉字,不仅能够出色地记录汉语,而且承载着灿烂的中原文明,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大约从夏商时期开始,汉字就从中原向四周传播。影响所及,南边有楚、吴越、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壮族、苗族、瑶族、侗族、傈僳族、水族和越南,北边有白狄、匈奴、西夏,东边有朝鲜、日本、琉球。西南有古代巴蜀、彝族、南昭和大理,东北有高句丽、渤海国、契丹、女真等等。
虽然汉字在甲骨文之后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华夏先民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
饱含天形、神韵和内涵的汉字,历经数千年,在今天早已不仅仅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作为一种最赋灵性的人类文明创造之一,一个个汉字也成为了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民族符号,是将我们维系在一起的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