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汶川五年,我们的进步与忧思

2013-05-12 12:05:22   来源:新华网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就在22天前,芦山7级地震再次重创巴蜀大地,让我们的纪念愈加沉重。
      这是医治创伤的五年,是重建家园的五年,更是重塑国家和社会危机应对能力的五年。而突如其来的芦山地震,对五年来这些努力而言,无异于一次考试。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面对一轮又一轮的严峻挑战,我们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有待弥补?我们一直在感悟和思考。
      救援:生命至上,科学高效才是“第一救灾力”
      毛尚义,芦山县思延乡一个5岁男孩,芦山地震时额头被落瓦砸伤。救援者紧急打通“生命通道”,将他送进医院,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他父亲说:“如果换成汶川的时候,我儿子恐怕在半路上就不行了。”
      参加了汶川、芦山两次抗震救灾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副院长高加蓉告诉记者:“芦山地震刚一发生,我们就接到了命令,随即准备药品、医疗耗材、器械、手术车、透视车,迅速出发。一上路,发现高速上已经划出了专门救灾应急车道。到达灾区后,如何与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对接、如何开展工作等,都清楚明白。”
      救援速度更快--在芦山与汶川的对比中,对这一进步有目共睹。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芦山震后10多分钟,四川省就启动了应急预案;半个小时,主要救援力量已部署完毕,交通部门开辟了应急通道;仅28分钟,第一批救灾部队已动身赶赴灾区,随后医疗救援队、矿山救护队等开始向灾区驰援;50多分钟,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启动,工作组赶赴灾区;当天,共有160多支救援队伍、3万多人投入抗震救灾……
      同样重要的是,不论来自军队、官方还是民间的救援,这一次表现得更有准备、更专业、更科学。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震后24小时,来自各种媒体的呼声,不再像汶川时期那样鼓励大家赶赴灾区,反而呼吁“少去”。因为救援是否有效不在于人多少,而在于是否专业。理性背后,凸显的是成熟。
      也许芦山的震级难与汶川相比,地理条件也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五年来,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操作方案、设施装备、物资储备、行动能力、认识水平,都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然而,并非没有遗憾。救灾物资发放速度有待提升、重型直升机依旧缺乏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尤其值得深思的是“爱心大拥堵”:震后芦山县城车辆超负荷5到10倍,大多堵在通往重灾乡镇途中。四川交警总队负责人说:“社会车辆和挖掘机、起重机等重型机械等过多,占用道路严重,派不上用场。”
      五年前曾发生救灾通道堵塞的窘境,这一次再度上演。一个原因是,满载志愿者的社会车辆与救援救灾车辆争路,管理方不得不强制限行:“请为生命让路。”
      成都市委党校教授刘益飞认为,“爱心拥堵”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大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调机制不足、调度考虑不周,如何统筹民间救灾力量,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效率仍待进一步破题。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李明说,美国有专门的灾害救助联盟,所有的灾害救助队伍都是这个非政府组织成员。一旦发生灾害,联盟将根据情况分配各救援队任务。
      “人们无法苛求大灾面前一切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但只有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错位、缺位、越位,我国的系统抗灾能力才能整体提升。”李明说。
      防灾:居安思危,时时恪守“安全红线”
      5月8日,记者再次走进芦山地震后的宝兴中学,教学楼墙壁上分布着许多裂缝。令人欣慰的是,专家鉴定认为这所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学校主体框架并无问题。

上一篇:美国务卿:有重大证据证明叙政府使用化学武器
下一篇:马英九就扫射事件向菲律宾下72小时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