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需成本 谁买单?如何买?
2013-02-02 15:04:30 来源:人民网
-
连日来的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溯源、反思、问责……多角度讨论之后,“如何防治”逐渐成为探讨的焦点,“行动起来”亦逐渐成为各方的共识。其中,“以经济手段推进环境治理”又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
环境治理成本谁买单?
“同呼吸”,但并未“共命运”。
污染会切实影响到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空气是每个人都无差别共享的,但利益却是被个体所获取了。
经济学家叶檀认为,雾霾是高污染GDP的代价,损失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利益则被汽车厂、石油厂、水泥厂、木材厂和煤电厂等企业拿走。如果没有税收、环境交易等方面的正确激励制度,污染GDP狂欢还将继续。“污染折价的时代已经到来。”叶檀说。
多位经济学界人士抱持相同的逻辑和观点——资源性企业必须缴纳高额的环境税与资源税,以弥补所带来的环境损失。
和所有公共工程一样,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依照逻辑,这部分成本应由前述“利益获取者”们承担。
以经济杠杆来推动环境治理,成为被广泛讨论的课题,也被认为是“预计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手段。
“经济手段是遏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性措施,应当在有关资源产品价格中纳入环境成本,建立环境价格形成机制。”原全国人大环资委办公室副主任、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这方面至少已有两个成功案例。
骆建华介绍说,2004年开始实行的脱硫电价政策,以及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试点、近10年来全面推行的污水处理费征收政策是近年最成功的两个案例。这两项政策调动了企业脱硫的积极性,推动了城市兴建污水处理厂的进程,极大地刺激了脱硫和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对“十一五”期间国家顺利完成SO、COD减排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何拨动经济杠杆?
“未来应借鉴上述两项政策的成功经验,环境政策更多地着眼于经济手段,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引导、调节作用,加快推动污染治理成本内部化进程,逐步建立环境价格形成机制。”骆建华说。
骆建华称,环境商会近期已将相关建议提交给国务院有关部门。比如:推行污染减排的综合电价政策。200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1.5分/千瓦时脱硫电价政策,2011年国家发改委又出台0.8分/千瓦时脱硝电价政策。考虑到中国城市PM10和PM2.5污染严重的现状,并考虑电价政策的公平性,环境商会建议尽快出台0.2分/kW?h除尘电价政策,并进一步调整脱硫脱硝电价政策,依据脱硫脱硝成本核算,将高硫煤脱硫电价调整至1.8分/千瓦时,低硫煤脱硫电价调整至1.1分/千瓦时,脱硝电价调整至1.0分/千瓦时等,使电价补贴与污染治理成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