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百态 > 正文

学生上学爬悬崖边10米高木梯 领导称没钱修路

2013-04-18 14:56:11   来源:法制周报   

      靠山吃山 :打粽叶、砍杉木
      传说有人在山洞里见到有许多红色的鱼游出来,红鱼洞故此得名。
      50年前,红鱼洞组只有刘、王两户人家。后来有人搬迁过来,现共有8户村民,除去外出打工的人,常住18人。余启运的父亲余佑全小时候搬来,在这里建起了一栋木屋。
      山上有大片的野生粽叶,每年六七月份到次年3月,都是粽叶采摘的旺季。这个时候,余佑全常在凌晨4时左右就起床打粽叶,每天采摘70多市斤的湿粽叶,用火烤干后运出去卖,能卖一两百元。
      因为山里不通路,余佑全只好把粽叶攒到一定数量后,用扁担运到山下的人家寄存,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找车运走。
      砍伐杉木也是余家的主要经济来源。砍下的杉木要将其剥皮洗净,待雨季来临之时,将杉木拉进水中,使其顺流而下,运到山脚。20根杉木一组,一般能卖四五百元。记者提出要看看他砍伐杉木的地方,“那地方太远了,得绕到山的另一面,要走几个小时。”
      虽然土地不多,但人口稀少,余佑全家分得了两亩田。余家牛棚旁养着一个蜂窝,蜂蜜留够自用的都拿出去卖。余佑全说:“山里的东西很多,我们靠山吃山。”他偶尔会背着竹篓在山里采药,运气好能遇见五步蛇,一条大一点的五步蛇能卖到两三千元。

      没有自来水,余佑全将拇指粗的水管插进山上泉水的石缝内引水入户。
      几年前,村里人还出资购买变压器,请电工牵电上山。余佑全家的家具和家用电器并不多,沙发、电视及音响,都是他从山下一次次扛进来的。
      因常年负重,余佑全的肩膀长满了厚厚的老茧。

      异地搬迁提案陷僵局
      “现在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路的问题。”4月11日晚,苦竹坪乡党委书记熊东见带领一队乡干部上山,到余佑全家和村民们商量解决方案:“但为红鱼洞的18人修一条路是不现实的。”张家湾村全村没有一条公路进村,熊东见说,如果修路,全村都要修,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
      他给村民算了一笔账:“如果修路,拉通全村7个组至少30公里,保守估计一公里50万元,共1500万元,后期的维护保养资金又将是一道难题,谁来买这个单?国家并没有把村道的后期维护资金列在相关计划之内。”
      另外,即便投入使用后,红鱼洞、白塘坪、风相凼、水竹园四个组加在一起只有90几个人,只有四五百亩的水田和旱地,后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大。据统计,张家湾村共398人,除去外出打工者,常住人员只有186人。
      “如果要修路,30多公里的路要放炸药开路,碎石等会对生态造成破坏。”熊东见说,“我们算了环境账、经济账,都不划算。”
      熊东见提出一个想法,想从红鱼洞组开隧道引水。2011年,乡里在窝塘组曾打算搞“苦竹坪引水隧洞工程”,打算挖通两条隧洞,一条取生活用水,另一条取灌溉用水。但因资金问题,只完成了其中一条生活用水隧洞,投资80万元,洞长970米。原打算为窝塘组修建的横跨两山之间的桥也没有建成。熊东见希望可以从红鱼洞组开通一条新隧洞,“这样一方面解决了灌溉用水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交通问题,但这是远期方案。”
      因此,熊东见又提出了异地搬迁的建议:“我们和县里汇报了,可以异地搬迁,如果搬到苦竹坪乡镇,医疗、卫生、教育相对来说都要好一些。”乡亲们并不买账:“搬下去后我们吃什么?”

上一篇:山东金乡县25岁女镇长韩寒被举报 其父为干部
下一篇:习近平夫妇同时入选时代杂志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