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百态 > 正文

贫困生400元资助到手仅40元续:受助者超3千人

2013-03-20 16:00:2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会面
      2001年,陈小喜已经在家务了近两年的农。倍感辛苦之余,他又想起了那位从未有过音信的深圳阿姨,于是托自己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叔叔写信联系陈楚碧,信里告诉了对方:由于已经毕业,小喜现在的通信地址已经变更到了戈坪乡舍龙村的家里。“当时想法比较天真,我觉得东莞离深圳近嘛,也许可以联系得上。”结果小喜天真的想法收到了奇迹般的效果:陈阿姨来信了。
      两人终于真正通上了信。陈楚碧还在鼓励小喜好好读高中,表示直到将来读大学,自己都会支持他的。小喜只有无奈地告知阿姨,自己已赋闲在家,并请阿姨为他在广东找一份工作。陈楚碧则寄回20元钱作为路费,当时打算让这个“女孩”来自己家里做保姆。
      结果陈楚碧的大女儿有一天突然在家接起了一个电话,转告说:“妈咪,有个叫小喜的男的找你。”陈楚碧这才知道,“通”了六七年信的受捐赠人,性别都被自己搞错了。
      2001年,小喜和陈楚碧在深圳见面了。阿姨为小喜找了另一份工作,小喜在阿姨家里常来常往,热络了以后,阿姨成了“干妈”。就是在2002年的时候,两人聊起了过去,突然发现一件事对不上了:1995年的400元钱,到小喜那里只剩下了十分之一;后面三年的每年400元,也没有寄到小喜的手里,那些寄往戈坪小学、中学的信也都石沉大海。但这些往事并没引起两人太大的反应,“过去了就过去了。”小喜表示不想追究,陈楚碧总是说:“做了善事不求回报,做过就好。”
      陈楚碧一直都不知道的是,自己当时还很小的二女儿听到了母亲和小喜哥的对话,在心里一埋就是11年。

      说法
      2013年3月,陈楚碧的二女儿在某个场合提起了这件往事,被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孙海峰发到了微博上,“捐款缩水”一时甚嚣尘上。“有网友还计算了一下,捐款的缩水率为97.5%。”陈小喜笑道。
      小喜老家——吉安市峡江县组成了调查小组,常去小喜位于戈坪乡舍龙村的家里拜访,再加上来自当地学校、政府的人士,小喜的家里有一段时间宾客云集。县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和给出结论的大前提是:陈楚碧没有后三次捐款的证据,所以峡江和吉安市方面只承认陈的第一次捐款,“每年寄400元,寄了4年”是不被认定的。

      小喜说,连同调查组得出的结论,他最近已经听到过关于自己经历的三种说法了:

      一、“第一次400元捐款全部发放到了小喜的手里,且有小喜的签名确认。”
      这段话出自戈坪小学现任校长胡会平之口,陈楚碧也“清楚地”听到调查组的人对她有过同样的描述。“3月9日晚上9点多,调查组的人给我打了电话,先是对我的善举表示感谢,然后告诉我小喜收到了全款,并且有他的亲笔签名。”坐在干妈身边的小喜连连摇头。“我什么时候亲笔签名了?”
      同样可以证实这点的,还有同班的邓文忠和3班的赵紫平:“就收到过一次钱。没有签名。”对此,胡会平校长在3月18日对记者表示,当时自己也搞错了,可能把用作他途的400块钱说成了是小喜的。

上一篇:武汉一居民楼爆炸 半边楼坍塌现场惨烈
下一篇:身家千万老板报考公务员:感觉有钱没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