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百态 > 正文

研究生考哈尔滨环卫工: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2013-01-14 10:23:28   来源:辽一网   


      学有所用是第一位
      作为七名研究生中惟一男性的许鑫,现在的岗位也是一线清扫,因为研究生扫马路的热点,他已经接受过5家媒体的采访,不同于其他员工私下里向记者表述的追求稳定,许鑫称报考的原因里,追求编制内的稳定只能放在第四位,排在第一位的是“学有所用”。
      许鑫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都是食品卫生,“这与环卫有关系,因为城市垃圾中包括食品垃圾,对食品垃圾的处理我有这方面的专长。”此前,许鑫先后在两个食品公司做技术工作,月薪2000余元,没有五险一金。
      许鑫旁边的吴慧敏也说:“整个道里区的环卫工人只有这么一个研究生,那就是我们的宝贝,他的专业知识会对我们工作带来很大帮助。”
      从本科开始计算,完成研究生学业,许鑫统计这些年“家里花了差不多13万”。虽然目前的月薪不会超过2000元,但差距并不是问题,“读书不就是为了就业吗?我现在能学以致用,能够证明自身价值,而且有发展前景的工作,不好吗?”
      吴慧敏称,虽然部分清扫工作还是由人工完成,但随着城市以及科技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机械设备,而目前的环卫工人多是文化偏低的临近60岁的人。
      在工作的几天里,许鑫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氛围:“因为多是老人,他们的儿女也就是我们的年纪,所以很照顾我们,虽然每天差不多要不断走路扫地6个多小时,但体力上还是能够适应。”
      环卫队伍里来了高学历的年轻人,这在众多临时工身份的环卫工人中间似乎没有掀起什么波澜,老绳今年58岁,已经做了4年的环卫工,每月的薪水是1400元,还有一份意外伤害保险。
      “我觉得这些孩子就是来体验生活的,哪能读了那么多年书,花了那么多钱最后来扫地?”也许是年纪和学历上的鸿沟,让老绳对出现的同工不同酬没有任何意见,“这些孩子都是(环卫)将来的领导。”
      不过,59岁的老马认为研究生本科生成为体制内的人造成了某种“不公平”。老马抱怨:“我们现在管理严格,比如看到我抽烟,罚款20,看到我清扫的路面有杂物,罚款20,迟到,罚款20,想开除我就开除,这些‘分配’过来的肯定不会说开除就开除。”
      老马说,新来的这些人早晨8点才上班,而我们这些临时工清早6点就得来。姜丹坦承,这是“担心我们不能适应,算是一种照顾,不过,我们要工作到下午5点,早晨6点上班的,午后1点就可以下班了,1点后换班。”

      热衷体制内职位应反思
      对于社会的热议,王勇认为是对环卫工人固有的观念使然。王勇反问:“谁说环卫工人就不能是高学历?难道环卫工人就必须是没文化和老年人吗?在我看来,招收这些高学历的人当环卫工,为将来的环卫事业培养人才,都再正常不过了。”
      事实上,关于研究生当环卫工的讨论,并非由哈尔滨开始,早在2006年就有广州本地媒体报道称,当地环卫部门招收有编制的环卫工,就有研究生报名并被录取。
      对此,广州市环卫行业协会的秘书长赵东平告诉记者:“当初是招考进了研究生,但并没有去一线当环卫工,而是到环卫机关里,目前整个广州的环卫工人里,据我所知,连个本科生都没有。”
      赵东平对哈尔滨出现研究生当环卫工的事情比较关注,“因为地域以及观念的不同,广州的环卫工作已经市场化,在市场化里,没有所谓的体制外还是体制内,更没有什么所谓的级别。”
      对于赵东平的看法,王勇认为:“环卫说到底是公共项目,那么,公共项目到底是市场化还是由政府完全承担,至今在学界上都还有争论,按我的理解,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项目,在市场化方面,还要有缜密的考虑,就算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环卫工就是公务员啊。”
      在王洋看来,如果国考不能顺利通过,稳定的事业编可以当做公务员的延伸。有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后,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年轻人都超过100万人,而1994年-2000年,6年里,全国累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不过4万余人。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专家张景岫称,从经济学的角度,一般来说当经济发展或者是发展的预期放缓的时候,大家更多从安全性的角度去考虑,就是说更倾向于做出比较规避风险的选择。所以我觉得学生在工作上有更多的这种安全性的考虑,也可能会跟宏观经济的环境是有一定的关系。对于公众的担忧,张景岫称,有些专业的落脚点,比如地矿石油,主要集中在国企,所以选择国企无可厚非,但没有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特点,而一味追求稳定,则是不理性的选择。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的官员程小平颇为感慨,还不到30年的时间,作为年轻人的择业走向已经完全不同。那时候更多的年轻人是进入到企业,或者进行自我创业,一方面那时候的年轻人更有英雄情结,另一方面,当时全社会所散发的改革热情,以及为改革创造出的条件,让年轻人有一定的成本去承担失败,但现在,当时诸多的利好条件都有消退,无论是政府还是国企,巨大的稳定感以及背后的红利肯定会吸引年轻人。既然是改革,就得有勇气付出代价,可是,现在谁来承担代价?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说:“这些年,中央在倡导事业单位改革,其中一个主要的指导思想就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这就会出现收入和隐性福利上的巨大差别,能够搭上体制,成为事业单位的‘老人’,反映出体制惰性对年轻人的影响,而这种体制惰性则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惰性。”
      程小平说:“出现的研究生当环卫工也好,还是国考的万人角逐一个职位,只能说是改革意识的消退,这种消退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而是整个社会,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
      对于这些新进员工来说,王勇的担心则是“我怕他们因为辛苦而不能坚持下来。”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为化名)

      ■网友声音
      看见你是你:我本科生情何以堪啊!
      要飞:为了一个研究生本本,人们起早贪黑地苦读书,而等拿到了研究生本本,又要起早贪黑去扫地,知识就这么被灰尘淹没了……
      老沉了:小时候,看到街上扫大街的阿姨,冒着凛冽的寒风,在辛勤劳动。妈妈说,你将来不好好学习,就干这个了。结果长大了发现,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干这个。
      大眼睛老九:我认为研究生当环卫工,是国家教育资金的浪费,是糟踏他们的父母心血钱。
      小手指压死你:不知给这些研究生培训的人是什么学历?
      不说不说:落榜的22名研究生心里不知道啥滋味,居然扫大街都没人要……
      走你:我已经预测到有一天,一个初中生正在路边写写画画验证哥德巴赫猜想,然后一个环卫工过来说,用拉格朗日定理。

上一篇:洛阳发生拦车强卖切糕事件 11斤索500元
下一篇:福建证监局原副局长被曝拥16套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