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刘知侠与刘真骅的一世恋情

2013-01-30 16:29:53   来源:枣庄网整理   
      刘真骅1936年出生于青岛,15岁在青岛二中初中毕业后,参加了工作。1954年,18岁的刘真骅在组织的要求和家庭的压力下,和一个长相、社会地位都不错,但很使人厌恶的干部结婚。少女心目中所渴望的爱情和幸福,就同夜空中美丽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伴随她的只有痛楚的屈辱和无奈。1963年,她再也无法忍受这份心灵的煎熬,带着儿女和这个家庭决裂了。在那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离婚后的刘真骅也从机关办公室弄到工厂当工人,紧接着又把她下放到农村。她只好把不到三岁的儿子送去长托,带着一岁的女儿来到农村。在农村,女儿又不幸掉进了一口枯井,摔成了骨折。她带孩子回城疗伤,伤情稍有好转,工厂又催逼她回农村。无奈之下,刘真骅把孩子放在领导的办公桌上,任其放声大哭,这样才结束了带有侮辱人格的下放。
      刘知侠和刘真骅的爱情可以说是冥冥中注定的。刘知侠的前妻是刘真骅的一位远房表姐,1967年在一场车祸中丧生,留下的6个孩子,大的16岁,小的只有6岁。1968年,正是阶级斗争白热化的“文革”时期,刘真骅和刘知侠先后被不同的人介绍见面,但刘真骅都回绝了。后来偶然的机会,两个人竟然又见了面,命运把两个拖儿带女的人拉到了一起,并开始了惊心动魄的恋爱。刘真骅对刘知侠的爱是从零点开始逐渐升温的,有一半是被社会舆论推到一起的。真正相爱的基础是可怜他,当时刘知侠的情形可以概括为“六个一”:一败涂地、一筹莫展、一文不名、一身罪名、一群孩子、一对80多岁的父母。但随着他们之间了解的增多,刘真骅仿佛寻找到了久违的安全感。一次,刘知侠送刘真骅回家时,郑重地对她说:“以后你不会再孤单了,有人跟你一起走!我只要你记住一句话就够了:‘知侠是个好人!’”。在刘知侠最背运的年代,32岁的刘真骅和50岁的刘知侠走到了一起,给六个与自己没有血缘的儿女当起了母亲,无怨无悔,尽职尽责。
      一个戴着反革命“修正主义黑作家”等帽子,整天处于挨批斗、写检查、被抽打之中的作家和一个美艳寡妇之间的恋爱,让许多心里有病的卑鄙小人觉得不可饶恕。1968年岁末,在刘真骅工作的工厂里,一些“造反派”将她揪上台批判,坚决要她和刘知侠划清界限。刘知侠的单位也以开除他的党籍相威逼。为保留党籍和保护刘真骅的安全,刘知侠屈服了,同意中断交往,但他们内心的思念却无法割断。不久刘知侠被下放到泗水农村劳动,他们只有通过写信来倾诉彼此的思念,温暖彼此那颗历尽磨难和沧桑的心。1971年7月,刘真骅突破厂里的封锁,只身到了泗水,在半夜找到了刘知侠的住处,刘知侠被她的行动震撼了。任何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水,都不能玷污他们之间的纯真感情;任何卑鄙小人都不能阻断他们之间的相爱之路。1979年,刘知侠落实了政策,重新成为人人尊敬的作家,他们终于苦尽甘来。许多朋友说刘知侠一生中有两次大的成功:一次是创作了《铁道游击队》,另一次是娶刘真骅为妻。
      刘真骅在刘知侠独特人格魅力的感染下,生命得到了升华,并因此而精彩万分。1985年,他们迁居青岛后,住在依山面海的一处安静居所里。每天清晨他们一起出去锻炼散步时,邻居们都羡慕这一对老鸳鸯。刘知侠动情地说:几番风雨、几番气荡肠回,如今,儿女有成,国家太平,咱们苦苦追求的、梦寐以求的晚年生活终于到来了,咱们要舒心地、洒脱地活上几年,共同书写几部作品留给后人,追回属于自己的岁月。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平静、幸福的生活,只争朝夕,勤奋写作。在那段时间里,刘知侠完成了长篇小说《沂蒙飞虎》、《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和《知侠中短篇小说选》。在这些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刘真骅始终是第一读者和第一编辑。
      1991年9月3日,刘知侠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去。悲痛欲绝的刘真骅在痛苦和沉落了很长时间后,重新站了起来,开始整理和出版知侠的文集。十多年的辛苦,完成了250万字的《知侠文集》五卷的选编工作;完成了刘知侠未完成的作品《战地日记》;又从他们泣泪泣血共同写成的160万字的“两地书”中——选编出45万字的《黄昏雨》。台湾的制片商曾想把《黄昏雨》拍成电视剧,但被刘真骅婉言谢绝,她不愿这断美好爱情故事被打扰。年过七旬的刘真骅,经历过人生太多的苦辣酸甜。她哭着走过了前半生,未来的日子她将笑着走过,她已经把经历过的苦难都酿造成笑的元素,奉献给了大家。

上一篇:《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
下一篇:枣庄市历任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