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枣庄第一部电影《煤城春雷》

2012-11-26 17:19:50   来源:鲁南在线   
       一九五八年国庆节,作为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枣庄矿务局党委副书记、局长李椽带领矿区各单位的劳动模范和有关负责人,到北京天安门参加了国庆观礼。《人民日报》对此作了重点报道,枣庄矿区一片欢腾!当时,我在陶庄矿俱乐部工作。年轻,还不到二十周岁,对什么都想学,都想干,也敢干。平时,在图书馆里看了不少书,特别是电影文学方面的书,看得更多。于是突发奇想:把我们矿区的大喜事写个“电影文学剧本”,试一试吧!就这样,开始动笔了。每天晚上,把俱乐部的工作收拾完,就坐在自己睡觉的小屋里干起来。夜深了,就大口地喝浓茶,来赶跑困意,一干就到天明。很快,《煤城春雷》的初稿出来了,经过几次修改,就将初稿投递出去了。
      一个多月后,矿务局党委宣传部通知矿上,叫我去一趟。赶到宣传部才知道,是山东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刘鲁民来了,要找我谈修改剧本的事。这真是天大的幸运,激动得我有点晕了。
      刘厂长很耐心,指出了原稿中的缺点,提出了修改的意见。临走时,再三鼓励我一定要下功夫修改好,在枣庄拍第一部电影。局党委的李椽书记、宣传部的周振华部长和一些领导同志都很关心,非常重视,安排我到全局很多单位去采访,丰富了剧本的内容。不久,电影厂派专业编导杨廷扑来枣庄,直接参与修改与合作。修改后的稿子经厂里研究通过后,山东电影制片厂接着就派来摄影指导张存勋和摄影师刘云波,以及灯光、美术、制片等全套人马,来枣庄开机拍摄。
      当时的枣庄矿区,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面貌焕然一新。一九四八年最早恢复生产的陶庄煤矿,成了矿区生产建设的“老母鸡”。他们出人才、出技术、出设备,积极支援新区建设,在枣庄矿、田屯矿,经过公私合营等社会主义改造,迅速恢复生产之后,矿区又新建了山家林、邹坞、甘霖、黄贝、朱子埠等大中型矿井,从东到西,一派蒸腾。摄制组所到之处,从领导到一线工人,都热情地投入到这场大会战中去。由于拍摄井下镜头较多,当时摄制组的灯光设备是在摄影棚内使用的大型“水银灯”,一只灯像一个大瓷缸那样笨重。各矿都专门配备了机电人员、专用线路、专用设备跟到摄制现场。在陶庄矿西井拍摄水力采煤时,水花四溅,溅到灯泡上就爆炸,工人们想方设法,配上了防水罩,解决了困难。在甘霖矿主井前的工业广场上,几千人聚在一起,庆祝这个矿建成投产。拍这样的大场面,摄制组没带来升降机,工人们就将大吊车和大铲车开来,铺上木板,系好保险绳,把摄影师送上了高空,拍下了这个盛大的场面。整个摄制期间,不论走到哪里,到处都是热心肠的帮助和喜气洋洋的人群。
      矿区的一些先进人物,是这部影片的主角。陶庄矿的徐传林、张裕伦,山家林矿的张玉友,枣庄矿的刘德先、孙业元,田屯矿的杨德清等等,都在影片中留下光荣的形象。
      现场摄制历经三个多月,很快就投入后期制作,于一九五九年四月完成了影片《煤城春雷》的全部制作(属于当时流行的“艺术性纪录片”,片长30分钟)。“五一”劳动节开始,在全矿区各单位巡回放映。
      两个月后,山东省煤管局决定,将该片送往北京,参加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庆祝建国十周年全国工业展览”。这个大型展览,专门设一个“电影馆”,把全国各条战线的建设成就,通过电影,向观众展现。影片《煤城春雷》享受了这个荣耀。省煤管局派我带着这部影片,报送国家煤炭工业部办公厅后,直接送到了展览工作办公室。
      第一次到北京的激情,我终生难忘啊!
      站在天安门前,遥望枣庄,这个生我、养我、抚育我成长的地方,成千上万的煤矿工人,祖一辈、父一辈的打拼,用血汗书写了枣庄矿业的百年辉煌。如今,来到毛主席身旁,用一部电影,献上了来自煤海深处的矿工们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热爱。
      现在,这部影片,在中国煤炭博物馆和山东电影制片厂资料库存放。

上一篇:枣庄汽车总站
下一篇:南石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