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鲁南民间习俗--晒伏

2012-08-07 09:07:48   来源:鲁网   
       “晒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晒衣裳,又叫“晒龙袍”。在鲁南民间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语:“六月六,晒龙袍。”

      传说“六月六晒龙袍”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翻书节”。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另有一说,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路遇暴雨,尊贵的帝王被淋成了落汤鸡。当他匆匆忙忙赶到一座寺庙躲雨时,偏偏又雨过天晴了。外衣淋湿了,乾隆只好在寺庙里将外衣脱下,一直待到晒干了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此事传开后,民间便有了“六月六,晒龙袍”之说。

      每当进入伏天,鲁南的天气就变得闷热起来,雨水也随之增多,空气就十分潮湿。潮湿的空气无孔不入,这就使存放在箱子里的衣物有了一股发霉的味道。因此,趁六月六左右天气放晴的日子,家家户户便开始“晒伏”了。

      “晒伏”在“伏日”,也就是“三伏”,“三伏”是指初伏(头伏)、中伏和末伏,约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而大暑节气,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古书《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足以说明了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大暑”期间之所以炎热至极,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放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最为炎热。

      头伏、二伏横跨大暑,一般为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时虽已立秋,但天气仍然炎热,因而又有“秋老虎”之称。因一伏、二伏、三伏天都很热,所以称“热在三伏”。

      晒伏的时候,各家各户在院子里、房顶上、家门口阳光能够晒得到的地方,扯上绳子,支起木板,搭起木棍,把压了一年箱底的衣服、被褥、床单等全部拿出来晾晒。此时正值伏日,骄阳似火,热气袭人,哪怕是再厚重的衣被也都能够晒得透。通过晒伏,也可以看出不同家庭主妇不同的性格。性格内向的,把贵重的衣物晒在自家院内外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性格外露的,则把平时舍不得穿用的衣物悬挂在醒目之处,而且挂得越高越好,惹得街坊邻居和过往行人夸个不停。有的老奶奶们喜欢把数十年前的旧式嫁衣晾晒出来,让年轻人大开眼界;也有年事已高的老人,则喜欢把孝顺儿女给自己提前买的送老衣晒一晒,那些很有些明清味道的长袍马褂、瓜皮帽、黑筒白底布靴,还有那种闪着紫幽幽蓝光的褥子,让人感叹人生苦短;再就是昔日那些在乡下并不多见的“秀才”们晒书了,他们把那些新的旧的各色书籍晒在街头,让人夸自己一肚子墨水,不同凡人。

      晒伏大都是女人的事情,一般要从日出忙到日落。女人们草帽遮阳,布巾擦汗,手拿笤帚不停清扫着衣物上的灰尘,并按照太阳的移动而将衣物进行移动和翻晒。下午,要在太阳落山之前,趁衣物还保持足够的热度时,将其下架、分类、折叠、入柜存放。晒伏时节,孩子们欢快地在挂起来的衣被间钻来钻去,嬉闹不停,活跃了晒伏气氛,也为晒伏这一古老的乡村风俗注入鲜活的现代气息。

上一篇:木匠祖师--鲁班
下一篇:山亭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