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M2首超百万亿居世界第一 2020年或超200万亿

2013-04-13 09:01:54   来源:华夏时报   点击:

      不可忽视,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绩离不开M2的高增长。但M2的超速增长引来的更多是质疑,认为是“货币超发”。广义货币M2与名义GDP 的比值也引起了广泛的议论,2012 年M2/GDP达到了187%,而若按最新的数据,这一比例已经超200%。
      既然定义为“超发”,显然寓意这种货币过快增长,对于经济健康发展无益。但是否风险颇高,还需从本理解。
      按照货币理论,货币首先是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可以来自商业银行上缴的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也可以来自央行购买的政府债券、外汇等。央行通过再贷款、再贴现和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等货币工具,对基础货币进行调控。
      其次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比如,当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时,当企业A把10万元存入银行,银行必须把2万元存入央行,8万元可以贷款给企业B,企业B向企业C支付货款8万,企业C又把这8万存入银行,然后银行到央行存入1.6万元,又可以将6.4万元放贷……如此循环往复。
      可见,实际上货币供给是两个环节构成,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二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由此又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过高的储蓄率,这必然引发高企的M2,同时,过分倚重银行融资的功能也是重要推手,间接融资仍然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融资渠道,这必然使得M2与GDP之比相对较高。
      而中国的M2增速的确非常快。再追溯得更久远一些,自1990年开始有广义货币供应量统计以来,我国M2增长一直较快,1991年至2011年期间的平均增速高达21.1%。
      货币真的是超经济发行吗?央行对此的解释是,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产生大量由于体制变革造成的货币需求。
      周小川分析说,须知,过去我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了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超过了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
      “我国处于市场化转轨时期,货币化进程加快,一些产品从计划经济下的直接实物分配转变为货币化交易,其中土地、房产等的货币化更为突出。资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包括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等,以及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也增加了货币需求。由于货币化进程和金融市场 发展的速度快,所需要的货币支持会更多一些。”周小川解释说,M2增速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升幅之和,如今年我国GDP增长目标定为7.5%,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M2预期增长目标定为13%左右。
      又如2012年,我国名义GDP是2002年的4.5倍,M2余额是2002年的5倍,M2增长速度也大体符合上述规律。“这还包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期间,由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扩大的货币供应量。在正常的年份,M2的增长速度会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更加接近。”周小川认为。
      “M2超百万亿不必太担忧。”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微博)也称,央行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和央票锁定部分外汇占款。2012年底,商业银行存放央行的准备金达19万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法定准备金,如果剔除法定准备金,调整后的货币存量(M2)下降17%,与GDP比值约为155%,明显低于日本和德国。

上一篇:"营改增"8月全国推开 财税体制改革
下一篇:金价重挫4.1%至1501.40美元 创一年多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