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操纵不良贷款并不难
小中大2013-03-21 10:37:14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
业内:不良贷款数据造假不复杂
记者采访了广东银行业相关专业人士张帆(化名),张先生针对浦发银行去年四季度不良贷款增幅环比锐减,关注类激增的现象,补充了自己的看法,张先生表示,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浦发银行存在作假的情况下,还有可能是由于浦发银行在2012年感觉到资产质量压力很大,由于前三季度新增不良高企,银行感觉到资产质量的压力很大,加强了对资产质量的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关注类激增的原因同样可能是由于浦发银行提高了对资产质量管理的敏感度,将原来列为正常的贷款,分类为关注。
因为关注类贷款主要是定性分析,不好量化,“一笔贷款,如果银行管得松就是正常,管得严就是关注。”张先生认为,而不良贷款的分类则是可以量化的,如果进行数据作弊,一定会留下痕迹和硬伤。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不良贷款高了之后,银行的任务完成情况肯定不会很好,会影响银行全年的员工收入、奖金、下个季度或者来年的贷款规模以及政策倾斜度等。
操作不良贷款
将面临巨高的风险
如果某家银行出于某种目的有意隐瞒某些企业的不良贷款,那就没有尽到这方面的责任,也不符合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有可能误导其他银行或给其他银行制造假象,不利于其他银行的贷款回收和风险控制。
而正常和关注类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不大,记者咨询了广州某国有银行从事不良贷款管理多年的王力(化名)认为,银行对不良贷款统计数据进行造假,确实在操作上是可操作的。
据某银行内部人士介绍,银行除了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将不良贷款的确认放到了下一个会计年度,此外还有一些操作手段,如可以直接将贷款再批给相关企业,让该企业的资金链不至于接不上,另一种操作手法就是通过B企业借钱给涉嫌形成不良贷款的A企业,然后银行再将这笔钱贷款给B企业等。
据了解,通常来说银行的一把手对贷款是否转成不良贷款有决定性的决策权,“有的银行行长为了其在位期间的政绩‘出色’,会采取一些手段来让一些灰色地带的贷款暂时不被转变成不良贷款。”
王先生还认为,银行对不良贷款统计数据进行造假,在操作上是可行的,但是要承担很大的合规风险、监管风险和声誉风险,一旦被查实,可能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
“不良贷款数据作假的风险很高,但操作起来并不复杂,因为与此事有关的人员都是小范围的。一家银行的某个客户出现了欠息或者欠款,如果有关人员不上报,有关部门不公布结果,连这个银行的其他员工和中高层都不一定知道这笔不良的存在,更不用说会计师事务所和社会大众了。”每个银行都有一个部门是专门进行贷款资产质量的管理工作,做五级分类的工作只涉及到少数几个人员,如果某家银行总行授意下属机构对上报的不良贷款额进行控制,或者分支行为了完成资产质量类任务指标,有意瞒报新增不良贷款,是很容易操作的,也只有少数人会知晓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