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第三次创业:悄然布局三大帝国
小中大2013-03-16 11:36: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点击:
这一目标已经部分实现,来自阿里集团的数据,2012年,淘宝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支付宝日均交易额突破60亿元,日均交易额峰值突破200亿元。
更重要的是,淘宝及其拆分出来的业务被分拆进入阿里集团,成为阿里集团整体上市的主体之一。
2012年则是阿里集团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创业:阿里集团开始筹备整体上市,阿里集团成为大哥,扶持新的小弟妹,这两个小弟妹分别是阿里金融、阿里智能物流。阿里巴巴第三次创业的目的是“越超电商”,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市场腹地。
悄然布局三大帝国
马云的电商帝国已然形成,而阿里金融帝国、数据帝国也已经初具雏形。
阿里金融公关负责人王彤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阿里金融已经为超过20万家的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记者采访获悉,阿里金融贷款金额超过20亿元。要想通过银行贷款,小微企业需要提供担保、抵押,这是小微企业跨不过去的门槛。
为解决这一问题,阿里金融提出了“数据贷款”的概念,即通过小微企业在阿里各个平台上的活动,主要是交易纪录、诚信纪录等为其发放贷款,大大降低了金融风险。
传统银行能否复制阿里金融的模式?数据贷款模式的本质是用数据挖掘信用,传统贷款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做背书。数据挖掘的基础是数据采集能力,淘宝、天猫、支付宝是阿里集团数据采集平台,银行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阿里金融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仅在阿里巴巴中国站就有5200万注册会员,企业会员800万,65万国际诚信通会员。支付宝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支付宝注册账户突破8亿,日交易笔数峰值达到1亿零580万笔(2012年6月)。同时,入驻天猫的企业超过6万家,淘宝卖家超过700万家。
这些庞大的用户和交易量是阿里金融进行数据挖掘的基础,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复制阿里巴巴的这一优势。
阿里智能物流集团是这样规划的,建立一个智能物流骨干网(China Smart Logistic Network,简称CSN),这会变成中国未来商务的基础设施,将支撑日均300亿元的交易额,支撑未来1000万家新型企业的诞生。
去年双11期间,一位阿里高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无意间透露:未来CSN的建设主要是合作伙伴合作,合作方式有两种,一是由阿里巴巴拿地且出资(或者机构投资)建设,租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二是阿里巴巴拿地,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投资(或投资机构投资)建设。
“智能物流”的关健是智能化,智能化的关健是大数据。与竞争对手相比,阿里智能物流的优势同样是数据采集平台优势。
2007年11月7日,阿里巴巴香港上市路演完毕,马云在北京召开的一次高管会议中表示:三年内,我们要做市值1000亿美元的公司,成为全球前三大互联网公司。以当时的市值算,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排在谷歌、ebay、雅虎、亚马逊之后,位列第五。
一位参会的高管说:我当时就蒙了,不知道如何在三年内做到市值1000亿美元。
五年过去了,第一个1000亿美元就在眼前,除此之外,马云还拿出了另外两个庞大帝国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