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多重问题亟须规范监管
小中大2013-01-16 14:43:05 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
第三,信息不透明。银率网数据显示,2012年11月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2283款,其中仅有1262款产品公布了到期收益率。中央财经大学民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壮认为,大量的银行理财产品并未公布到期收益率,其真实的经营状况或被隐瞒。
第四“资金池”运作方式将风险推后,或致风险集中爆发。普益财富研究员方瑞认为,银行理财产品通常采取“资金池”投资管理模式,将多款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大池子,整体上对大池子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产品循环发行以力保大池子中资金的稳定性,一旦某个时点上产品新发量无法弥补到期量就有可能形成资金缺口。业内人士认为,产品滚动发售,即使资金经营出现问题,只要新的理财产品可以卖出去,仍可以“借新还旧”,把风险爆发的时间推后,最终或导致风险集中爆发。
专家建议 多措并举促进银行理财健康发展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陈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银行都会制造理财产品一出来就被抢购一空的氛围,鼓励客户提前抢购。其实真实的收益率与理财产品起息日的设置有很大关系:购买后到“起息”这段时间,是按活期存款计息的,提前越早购买,平均下来的收益率就会越低,最终不会像预期收益率那么高。
孙建华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是建立在居民对银行高度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即使银行未有明显过失,理财产品协议上也表明了风险,一旦出现大额亏损,客户仍会找银行“索赔”。“声誉风险”的巨大压力或把银行带入“刚性兑付”的困境。
专家建议,应多措并举,促进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
首先,相关部门提高监管能力,以应对更多的金融创新。专家认为,我国监管部门对银行表外资产监管相对薄弱。随着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银行与其业务交叉越来越多。银行理财资金以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为通道进行变相信贷投放的现象越来越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形势的快速变化,亟须监管部门提高监管能力,加强信息共享。
其次,加强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李永壮认为,通过报表、官网等途径实时披露,使银行理财产品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有助于投资者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真实状况,及时发现风险。同时,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应做到专款专用,账户独立,应避免各类理财资金汇总在一个“资金池”里,以致出现系统性风险。
第三,应通过配套改革减缓银行吸储压力。一些专家表示,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同业存款”在银行存款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同业存款”并不算在“日均存贷比”的分母中,使得考核的“存贷比”比真实数字偏高。同业存款成为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可考核时却不算一般性存款,银行只能以高息理财产品吸引资金。国家应考虑拓宽考核中的存款范围,适当减轻银行的吸储压力。
陈颖认为,各银行应杜绝员工回避理财产品风险的行为,对风险进行详细揭示,通过相关宣传,加强客户的风险意识,从根源上杜绝“刚性兑付”的发生。
上一篇:专家称2013年理财市场将更趋复杂
下一篇:外资行集体质疑中国外贸数据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