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枣庄柳琴戏:保护很到位 传承面困境

2016-08-12 09:14:20   来源: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8月11日讯 (记者 董理) "拉魂腔就是柳琴戏,柳琴戏就是拉魂腔,一方水土一方人,俚曲悠悠诉衷肠,舞台虽小乾坤大,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段妙趣横生的歌谣,说的就是鲜活清新的柳琴戏。自从第一把"土琵琶"柳琴在山东滕县"卜家班"诞生之后,土生土长的柳琴戏便进一步成长成熟,逐渐流布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由于深受观众喜爱,长期被人们爱称为"拉魂腔"。
      新机:成立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
      发源于鲁南地区的柳琴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支奇葩,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柳琴戏赫然在列,如今已经得到了各地政府部门的不断重视和支持。
      "柳琴戏不但是枣庄的特色文化项目,也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群众所钟爱的传统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魅力。进入新时代,枣庄柳琴戏在专业艺术工作者们的努力之下焕发了新生机,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还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并与新兴传播媒介相结合,进一步成为枣庄市的文化艺术品牌项目,为提高柳琴戏的演绎水平,加强对柳琴戏的保护传承力度,促进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枣庄市艺术剧院副院长任跃刚介绍,为增加柳琴戏保护传承动力,推动柳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力度,2012年7月,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在枣庄市艺术剧院的基础上,又批准成立了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不断加强对地方文化品牌柳琴戏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护创城特色经典剧目的同时,促使优秀新剧目不断创排,有力展示了枣庄文化新面貌。
      艺术生产和演出能力,是衡量专业艺术团队业务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艺术团队实力与潜力的象征。任跃刚告诉记者,作为市级专业艺术院团,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拥有成套的编剧、导演、音乐、美术、舞蹈班底和专业演职员队伍。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平均每年创排大小型优秀剧目30个,在服务基层和'文化下乡'活动中,演出场次平均在300场左右,演职员累积出场年均23000人次以上,观众人数累计超过550000人次。"任跃刚说,在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紧扣时代脉搏的同时,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一个个富于特色的大型古装戏、现代戏、报道剧以及综合节目不断在枣庄市内外大范围巡演,备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好评。
      困境:人才断层青黄不接
      "如今我们枣庄唱柳琴戏的,最年轻的也三十多岁了,后继乏人啊!"谈起枣庄市柳琴戏的发展困境,任跃刚不无痛惜地表示,如同许多其他非遗一样,柳琴戏也面临着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柳琴戏这里时分贴切。任跃刚说,不同于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只要有功底和天分就可以演唱,一名合格的柳琴戏演员必须要经过长达十年的历练和沉淀才可以登台献唱。然而,十年的时间,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实在是太漫长了。"熬不住的,根本招不到人。"任跃刚无奈地说。
      此前,枣庄也与院校合作培养过柳琴戏人才,可是毕业后由于收入和编制问题,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愿意坚持下来。如何解决人才断层问题,成了枣庄市柳琴戏传承与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点和痛点。

上一篇:书记落马牵出秘书!枣庄落马副市长在秘书岗干了23年
下一篇:枣庄建首家社区戒毒指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