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9482名留守儿童有了温暖的“家”
2013-11-27 14:45:11 来源:枣庄新闻网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外出经商或务工,尤其是以中年、青壮年为主的劳动力大军不断膨胀,大多又是夫妻双方一起外出务工,子女,他们只得托付给父母或亲戚朋友代为抚养,这些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9482名儿童留守山亭
山亭系纯山区,耕地面积狭小,交通较为闭塞,经济发展也相对迟缓,是我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夫妻双方一起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渐增多,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老人、亲友代为抚养,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很可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今年1月初,该区教育部门成立了4个留守儿童问题专项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区10个镇街、265个行政村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调研,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30多场次,发放调查问卷580多份,基本摸清了全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调研得知,全区约有农村留守儿童9482人,占在校生的21.6%。
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经商或打工,没有父母的陪伴,容易缺少亲情和家庭温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二是缺乏行为管教。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抚养监护,有的因为精力不济而放任,有的则因方法不对而溺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教不到位的问题;三是缺乏亲情交流。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思想感情较脆弱,对周围的人和事存有疑虑,感到陌生,甚至对他人不信任。同时,由于山区文体娱乐场所相对匮乏,致使山区留守儿童课余生活至今还沿袭着祖辈流传下来的“过家家”、“捉迷藏”等简单的文娱活动。
想父母时 会在梦里哭出声来
在徐庄镇建银希望小学,记者见到了父母都在外地做生意的留守儿童董文萍和李志美。董文萍家住徐庄镇水门口村,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但看起来瘦瘦小小的她和10岁的实际年龄有着不小的出入。董文萍的父母在东营卖水果已经五年了,每年只能回家一次。因为奶奶去世,70多岁的爷爷身体又不好,哥哥也在外地打工,董文萍只能跟着小姨郭成岭生活。因为接受采访,董文萍耽误了几分钟时间,在送她回家的路上,记者正好迎上了骑着摩托车前去学校接她的小姨郭成岭。
到家后,郭成岭赶紧炒菜,侍候董文萍和上小学的儿子吃饭。董文萍看到小姨炒好了菜,赶忙跑到厨房将菜端到了餐桌上。郭成岭说:“董文萍这孩子虽然年龄小,但很懂事,平时都是自己洗衣服,还跟大人抢着刷碗,自理能力非常强。这四五年来一直吃住在我家里,我俩相处得也非常融洽,跟亲娘俩一样。虽然如此,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嘴里不说,可脑子里还是常常想念爸妈,经常在半夜里梦到父母,有时还会哭出声来,让大人心里很不好受。今年暑假,她哥哥特意带着她到东营看望了父母,还和他们一起生活了一个多月。”当记者问起董文萍,爸爸妈妈是不是经常打电话回来时,她摇摇头说,不经常。当记者问她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她点了点头说,想!在说这话的同时,董文萍低下了头,眼里有泪花在闪烁。
11岁的李志美,家住花山头村,记者随着她来到了她的奶奶家。一个不大的小院中,几间陈旧的石头房,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张贴着李志美获得的好几张奖状。李志美62岁的奶奶邢学英看到记者一行,一个劲儿地说,家里条件不好,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看的。趁着记者和奶奶谈话的空,李志美看到院中有不少刚落下的树叶,赶紧拿起靠在墙角的扫帚,打扫起树叶来。邢学英说,儿子儿媳都在薛城做生意,虽然距离不是太远,但为了生计,两人还是不能经常回家,孙女就一直跟着他们老两口生活。她身体不太好,家中的几亩地全靠老伴经营,孙女很懂事,也很能干,课余时间经常到地里帮着爷爷收种庄稼,都能当个小大人使唤了。李志美平时想父母也不吱声,实在是想急了就打个电话,暑假的时候,到父母那里住了好几天才回来。这孩子早就会自己照顾自己了,还会做家务,烧汤、炒菜等都会做,还知道疼人。在学校里成绩也很好,喜欢舞蹈的她还上过电视台的春节文艺晚会。说到这儿,老人一脸的幸福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