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城区“运河做长”纪实:再造“黄金水道”
2013-11-08 15:09:56 来源:枣庄新闻网
-
生生不息的运河,是经济的河,也是文化的河;是历史的河、现在的河,也是明天的河。从峄城南部穿境而过的18.1公里运河河段,既属地峄城,又辐射周边,是一个能够经纬得天独厚大文章的地方。今年初,峄城区把“运河做长”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一项重点,全力打造“辐射周边、连接南北”的旗舰物流港,引领风气之先地开始了文化经济融合发展高地的“峄城探索”。
准确定位 规划做长
枣庄凯博港口位于京杭大运河峄城段,是古邵镇依托运河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2亿元,已具备试运营条件,每年可吞吐货物500万吨,这是峄城区“把运河做长”的一个具体举措。
运河北岸的古邵镇,是峄城区“运河做长”的主打区域。面对新的发展规划,古卲镇全力配合,紧紧抓住国家、省加大内河港口建设扶持力度的机遇,聘请省交通厅有关部门高标准规划了“一体两翼”临港物流园区,重点培育沿运经济。坚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以206国道为轴,加快国道东部港区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建设,力争年吞吐能力达到1200万吨;在206国道以西,利用南水北调生态环境政策,建设运河内河港口,高标准规划5平方公里的峄州港航产业园,高标准规划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场、路网建设等,总投资20亿元,分四期建设。
据了解,峄城港口规划分为机械制造、建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工业项目和煤炭、钢材、粮食专业批发市场。四期工程全部竣工后,年吞吐能力将达2000万吨、年创效益过亿元,成为运河特大型综合港口。
立足特色 产业做长
峄城区将运河港航经济提升到“龙头”地位,通过招商引资、配套港航路电等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快了港航业的发展步伐。现在,运河港口由原来的不足一公里延长到5公里,码头数量由原来的20多个增加到60多个,港口年吞吐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年底吞吐货物已占枣庄四大运河港口吞吐总量的52%。
为把运河产业做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沿运经济集聚发展。围绕港航招商,制定了“八通一平”标准,每年引进建设过亿元项目2个以上,投资2亿元的凯博港、投资6000万元的华威机械竣工投产奠定了港航物流、机械制造产业的基础。港口有了大发展,境内的福兴矿、大兴矿每年生产的120万吨煤炭和300万吨精煤通过港口运出,还辐射带动枣庄其它区市和徐州、临沂地区的建材等从这里运向江浙地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益海嘉里,国内特大企业中联集团、山东高速物流集团与古邵镇达成合作意向,准备在这里建设粮油加工仓储、建材、物流等大型码头。
港口的兴起还带动餐饮、运输、装卸等行业的发展。运河北侧的万年闸村,是因港而富的真实写照:这个仅有160多户的小村庄,吃“港口饭”的农民占到70%以上;还有20多户农民花几十万元买了大型货车、钢驳船,从事河上运输,年收入达数十万元。
放眼未来 根基做长
18.1公里的河段,是“运河做长”宝贵的资源基础,涵养保护必不可少,峄城人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境内的港口进行治理整合。据该区港航局负责人介绍,市航运局规划一个全新的内河港区,将运河峄城区沿线原来16家港口整合迁往运河大堤以北3公里处,其中投资2.1亿元封闭运营的凯博港口将作为过渡性港口。
为守住一河清水,自2003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万年闸泵站施工以来。
该区就明确规定,绝不引进一家化工、污染企业。古卲镇被纳入山东省级示范镇后,该镇不为发展而发展,宁愿引进劳动密集型无污染企业,也不引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先后否决20多家企业。
投资5000多万元的湿地公园,建有2000亩浅池藕和各类湿地灌木及水草,被评为省级湿地公园,吸纳上游河流来水,净化了水质。投资2500万元对道路、河流、小城镇进行绿化美化,计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在20个村建设垃圾中转站和收储箱,有效防治生活垃圾进入运河。据市、区环保局、水务局联合检测,该镇境内的水质达到二级标准,可以直接饮用。
在新的起点上,峄城区全力建设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随着“运河做长”,峄城港辐射周边、连接南北,在峄城港集散的货物、产品运到越来越远的南方,送到越来越远的北方,“黄金水道”正日益彰显时代发展进步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