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抗战故事 四万滇军血战台儿庄
2013-07-22 18:10:09 来源:齐鲁晚报
-
75年前的1938年4月21日,云南4万余名滇军子弟组成国民革命军第60军,告别父母妻儿,不远千里来到运河东岸的禹王山(今属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及周边村庄,在台儿庄大战第二阶段英勇抗击日军20多天,以阵亡13869人、伤5000多人的代价英勇阻击南犯日军,被日本东京大本营称之为:“中国铁军”。然而这一血肉之役,因为种种原因,国民党军史树之不多,台儿庄大战纪念馆中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为弥补这一“缺憾”,2013年5月下旬,由枣庄市原副市长吴承鉴,台儿庄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秦健带队的“滇军抗战英烈寻访团”一行6人远赴云南,寻访台儿庄抗战老兵和将士后代,为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设立“滇军抗战展厅”作准备。
誓师出征抗日寇
2013年5月11日,记者随台儿庄“滇军抗战英烈寻访团”首先来到了云南省昭通市,这座城市是滇军在台儿庄抗日大战中为国捐驱将士最多的城市。昭通市博物馆——滇军抗战展厅“英烈榜”上赫然记着:在台儿庄抗战中,3398名子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如今,在昭通市昭阳区辕门广场,竖起了一座6米高花岗岩雕塑纪念碑,基座正面刻着“共赴国难”四个烫金大字,其余三面刻着这个市11个县区参加国民革命军60军的昭通籍3398名阵亡将士的名字。雕塑为群体像,南面是一位高举军旗的“出征士兵”,神情坚定,义无返顾;东面是“母亲送别儿子出征”的组雕,其景其情让人震憾;北面是一位“挥手告别乡亲的士兵”,脸上充满“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浩然正气;西面是一组“年轻妻子怀抱幼儿与丈夫依依惜别”的群雕,观之百感交集、感天动地!
昭通黄埔同学会会长、台儿庄抗战亲历者杨鹏在《滇军抗战述略》中撰文回忆说:1937年9月9日,师长安恩溥率领由昭通子弟组成的182师全师官兵,在辕门广场(现共赴国难碑处)誓师出川,赶赴湖南长沙。那天,从辕门广场到城郊圆宝山,各界数万人夹道欢送,将士们扛枪昂首、含笑辞别眼泪盈眶的父老妻儿,那情景之动人难以描述。到昆明后,182师与183师、184师等在昆明南郊巫家坝誓师出征。
云南大学教授、滇军抗战研究专家罗越先详细介绍了60军奔赴台儿庄抗战的前前后。他说:云南有26个民族,居全国各省之首。当年,报名参加60军的云南将士几乎各民族都有。抗战初期,云南并没受到日军的侵袭,是抗日大后方,但云南人民高风亮节、主动出兵。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发表公开谈话说,日本军人横蛮无理、辱我华人,愿将全滇1300万爱国护国之赤及全部精神物质力量,准备为祖国而牺牲。1937年上旬,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蒋介石要求云南出兵抗日,龙云一口答应可出兵20万,先出兵一个军。蒋介石很高兴,当即给了四个团的补给,兵源可随时补充,军饷随时供应。
士兵大都受过专门训练
罗教授介绍,60军的士兵大都经过两个月以上的专门训练,排连长以上军官大都出身于云南讲武学堂。所用武器是云南省历年从法国、比利时、捷克等国购买的,是一支武器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军队。1937年10月10日,60军从昆明出发,11月26日抵达长沙,又徒步2000多公里,于12月6日进入浙江,准备保卫南京。时南京已失陷,改乘火车到武汉。当滇军从汉口繁华城区通过时,他们的威武军风和先进武器令外国使节瞠目,国人为之欢欣鼓舞。
罗教授说,日军攻下南京后,开始从津浦路南北并进直取徐州。蒋介石调集60万军队,准备在徐州与日军决一死战。台儿庄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3月23日到4月7日,中国军队在李宗仁将军指挥下,歼灭日军11984人,缴获各种火炮31门,战车8辆,装甲车11辆,步枪万余枝,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士气。第二阶段,从4月22日到5月18日共27天,以滇军60军为主力,在台儿庄东南禹王山一带的阵地阻击战,打得悲壮惨烈。日军在台儿庄失败后,调集13个师,加上伪军,计30多万人,包括最精锐的板垣第五师团、矶谷第十师团和土肥原第十四师团,分六路向徐州大包围。战斗开始,汤恩伯、于学忠两部奋力抵抗,终因日军武器先进、进攻猛烈,台儿庄再度危在旦夕。途经徐州准备到河南接防的60军临时奉命,赶赴台儿庄以东禹王山一带接防。没等60军全部抵达,汤恩伯、于学忠已率军撤离,给正面防线让出了一个大口子,于是便发生了陈瓦房遭遇,这是一场最残酷、最血腥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