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农旅相宜看山亭
2013-05-22 10:32:51 来源:第一旅游网
-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到田野农庄中垂钓、采摘、避暑休憩成了城里人短途旅行的最佳选择。记者日前在山东枣庄农村采访时发现,每到周末,这里的自驾车一辆接着一辆,农家乐里、采摘园内游人笑声不断。
以旅促农
作为一种探索发展模式,在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乡村旅游合作社”一诞生,就因其有高度的“借鉴性”特点而被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地区广泛“复制”,短时间内遍地开花。山东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得怎么样?记者近日走进了山东最南端的枣庄市山亭区。
在山亭区超过20个冠以“旅游”名号的专业合作社组织中,月亮湾农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是山亭区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局局长李永平眼里做得最好的一个。
他说:“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的运作模式,把村民们分散在城河两岸种植效益不高的二、三级土地流转整合,组成专业合作社,引入专业的景区建设管理团队,沿河亲水建成一处国家级的湿地旅游风景区,再配以新型农业种植逍遥游采摘农场基地,月亮湾农家乐旅游合作社把农业生产和休闲旅游各要素有机搭配结合到了最大化,成为山亭旅游富农的典型代表。”
朱洪才是月亮湾农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现任合作社理事长。老朱介绍说,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12月,最初成员是月亮湾周边4个村庄的212户村民,他们拿出各自的土地作为股份入社。旅游合作社通过公司化模式注册并运作,实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制定有合作社章程,设有理事会,监事会,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一切都是按照公司的运营模式进行的,非常正规。”朱洪才说。
现在的月亮湾农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已达578户,整合了周边6个村庄的2531亩土地。这些土地,绝大多数是河边的滩涂地和长年外出打工农户无人管理的撂荒土地。此外,围绕着月亮湾湿地,他们还修建起了一处国家级3A级旅游风景区。
景区内除了建有休闲观光绿道、骑行绿道、观赏苗木、垂钓、水上娱乐等游乐项目外,酒店、餐饮服务等吃住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还配套建设了一处代化果蔬种植农场,把城里人喜欢的农业生态采摘元素融入其中,实现了旅游要素和生产要素的有机统一。
62 岁的长巷村村民闫文勤是最早入社的成员之一。当年他拿出自家4.5亩土地中的1.5亩作为股份,按每年每亩双四百(即每年补偿200公斤小麦,200公斤玉米)的标准入股成为股东。现在,他除了每年按时领取补偿外,还在景区内打工,管理景区苗木,每月能领到1500元的工资。
“合作社成立两年,边建设边开放的景区也投入运营一年时间,月亮湾已接待游客人数近8万人了。”朱洪才说,月亮湾农家乐专业旅游合社今年就可能要分红了。
山东景深旅游发展咨询公司总经理庞文景认为,“月亮湾”把乡村旅游产业要素通过合作的方式得以聚集和规模化发展,二者有机统一的企业化运营模式使得乡村旅游更具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
与月亮湾一样同为国家3A旅游景区的“中华樱园”走的却是另外一条不同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依靠一产的樱桃种植,带动二产的项目建设,促进三产旅游服务业。
水泉镇是“中华樱桃“的发源地,樱桃种植有3000多年的历史。结合乡村旅游,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水泉镇就制定了镇域整体樱桃产业开发规划,在当时,这是一个大胆而有超前意识的举动。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当地政府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进行火樱桃产业开发,引进新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培训,通过国家绿色产品认证等一系列完善产业链的举措,为接下来的二产发展和三产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水泉镇的火樱桃产业号称“一村一品”。全镇十几个村的樱桃种植面积合计达11万亩,露天种植面积为7.6万亩,其余为大棚种植,年产总量达3000多万公斤。“年产值3.5亿元,最高售价每公斤能达到600元。”水泉镇副镇长王夫贵说。
郑昌喜此前有两个身份,一是水泉镇最早的一批樱桃种植户,属专家级种植户;另一个身份是火樱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而现在,他又有了第三个身份:庄主。一个集樱桃种植、采摘、吃饭、住宿、休闲的农庄主人。郑昌喜说每到春夏两季,他的5亩樱桃园里每天都能接待好几拨自驾游的客人。“他们说我们这儿空气好,满眼都是绿色,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农家饭菜。”
在水泉樱桃主种植区内,像郑昌喜一样有多重身份的农户有300余个。
对于借助一产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产业,王夫贵表示水泉镇有一个一直坚持的“四大原则”,即“大思路、大规划、大宣传、大投入”。他们将水泉火樱桃、辛庄水库、白蒋峪原始森林、围泉流域、李庄奇石园、农家乐等进行整体规划,在全镇形成了“南工北游”的格局,围绕棠棣峪等火樱桃主产区,培育起了20个火樱桃精品采摘园。
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水泉镇的游客总数达到了30万人次,自驾游客人占总人数比例80%。
互惠共赢
截至目前,山亭区涉及旅游服务业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超过了20家,其中有像月亮湾这样的专业农家乐旅游合作社,也有如石艺、根雕等工艺品加工合作社,更多的则是以包括樱桃、冬桃、板栗、葡萄、长虹枣在内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它的范围遍及全区10个乡镇的50余个村庄。山亭区乡村专业合作社正逐步形成遍地开花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哪种专业的合作社,农户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带动和促进合作社发展,最终达到销售产品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
“我们的合作社实质是一种新型的订单生产农业,500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的产品,销售终端是大中城市的大型的商超,仅靠乡村旅游采摘,目前根本实现不了产业化,但这并不是说要排斥旅游采摘,相反它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项有益和必要补充。说到底,它需要游客的认可来提升产品的认知度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个他们需要的旅游产品。”龙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袁泉说出了自己关于旅游与农业生产的观点。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桃花源冬桃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宋朝凤,她算了一笔账:2012年田坑村在旅游合作社的帮助下,通过举办采摘节、旅游节等活动,当年15万公斤成熟冬桃没出村就卖出了近一半,而价格也比市场价高出了30%还多。
上一篇:枣庄组建水泥产业“航母”字号
下一篇:滕州设大奖征集城市精神表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