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徐可相:大山深处的“巡逻医生”
2013-04-22 09:16:05 来源:枣庄日报
-
4月9日,沿着崎岖的山路,记者来到山亭区店子镇鹁鸽崖村卫生所,一排崭新的平房映入眼帘,乡医徐可相正忙着为村民打针。记者看到卫生室共有五间房子,治疗室、诊断室、观察室、药房一应俱全。“现在就医环境比过去好多了,2009年,我们按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要求,建设了130平方米的标准卫生室,村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得到及时治疗,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徐可相高兴地对记者说。
今年56岁的徐可相在鹁鸽崖村卫生所干乡医已38年。1975年1月,18岁的徐可相在原滕县卫校毕业后,就来到村卫生所。期间,他曾有多次走出大山的机会,可他都放弃了,因为他热爱农村卫生事业,他离不开朝夕相处、亲如一家的乡亲们。徐可相告诉记者:“年轻时,我的启蒙老师多次鼓励我到中学教书,可看到乡亲们有个头疼脑热的没处看病,看到村民们对我的需求和依赖,我坚定了扎根农村的决心,虽然收入少,但看到患病的村民在我的医治下很快康复,我感到十分欣慰。”
正在打吊针的80岁的朱述明大爷说:“徐大夫对村民太好了,不管是大人小孩,不管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一喊就到,有时一夜起好几回,为给村民看病吃过太多苦了,一般人比不上他。”同在打针、都已年过半百的庄玉兰和李玉娥,提起徐大夫的好来也是赞不绝口。
2009年1月26日,大年初一凌晨两点,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徐可相从睡梦中惊醒,原来是本村一位张姓小孩突发高烧需要治疗。他放下电话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冲出家门。一路上寒风呼啸,冻得他直打哆嗦。天黑路滑,他一不小心摔倒在沟里,腿被刮伤两处,但他顾不了伤痛,爬起来就继续往病人家里跑。赶到时发现小孩已处于高热惊厥,于是就急忙给予退热、针刺人中、静脉输液等治疗。由于病情严重需要输注三瓶液体,他就一直陪护到输液完毕,直至小孩病情好转才放心离开。此时已是早上六点多钟,天已经蒙蒙发亮,左邻右舍都在“噼里啪啦”地燃放着新年鞭炮,可徐可相连处理伤口都没来得及,一头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
类似这种情况,一年到头随时都有。为了及时给村民治病,徐可相每天晚上都睡在卫生室,不分昼夜,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诊值守。“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这是徐可相嘴上常说的一句话。38年来,徐可相执着地坚守他的行医信条:“少花钱,看好病”。乡亲们一般头痛脑热、腰酸腿疼、毒虫咬了,徐大夫凭着多年的经验,就手把手教乡亲们去村里的山坡、草地中找草药,熬汤和敷药,很快就治愈了,既经济又方便。村里的困难户、孤寡老人看病,徐可相常常减免医药费,做亏本的“生意”。
仅1994年至2002年,他就为村民减免药费4000余元。自2003年实行新农合以来,欠费的就少了。38年来,徐可相接诊治疗20余万人次,出诊上万人次,他却从来不收一分钱诊费。算起来,光诊费就为乡亲们免去数十万元。
徐可相还有一个习惯,每天下午4点,他便背上药箱到村里巡诊,三十八年如一日,从未有漏。他有一个村民健康档案,全村各户各人资料和病史,他一一在录,也了然于胸,上门就诊,让病人方便,更让病人高兴。因为他常常背着药箱巡诊,乡亲们亲热地称他为“巡逻医生”。听了这一称呼,徐可相心里一阵阵温暖。
凭着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和踏实的作风,徐可相先后获得山亭区“优秀乡医”、山亭区“十佳乡医”等荣誉称号,所在卫生室2011年被评为山亭区“先进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