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免费模式枣庄能否复制
2012-10-09 08:00:43 来源:齐鲁晚报
-
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几个朋友在一块聊到去哪里玩的话题,有的说高速公路免费了也没去远的地方,结果想在市内几个景点玩玩也取消了行程。问其缘由,有的抱怨说门票从数十元涨到一百多元太贵了;有的说枣庄本地人持二日游套票没有得到提前告知,结果4到7号不能进园,自驾游很郁闷。朋友们所谈的长假旅游未能尽兴皆因门票而扫兴,没有了幸福感,很是遗憾。
这不禁使笔者想到了西湖和少林寺的免费模式。景区门票收入是景区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似乎景区取消门票,一方面将导致景区资金大幅丧失;另一方面,由于门票的取消,游客大量增多,最终导致景区资源超负荷承载,造成资源的破坏。
今年是西湖免费开放的第10个年头。10年间,西湖相继取消了130多个景点的门票,占景点总数的70%以上;免费开放的景区面积,达到了2000多公顷。2002年,杭州西湖景区“还湖于民”,成为开放性景点。
那么,取消门票是否就意味着景区收入的完全丧失,经营难以持续呢?其实不然,节后西湖良好的经营业绩,证明了门票取消并不是与景区持续经营完全对立。门票的取消,景区吸纳的游客增多,必然带来门票之外的其他收入,比如购买纪念品、餐饮、其他娱乐设施的收入增加。因为根据消费替代性原理,一种消费的增加必然带来另一种消费的减少。收取高额门票,游客必然要抑制其他消费的冲动,如果取消门票,原先的门票预算就必然自觉不自觉地转嫁到其他消费上。杭州也因此以每年2530万元的门票损失换来了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景区非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更为可持续地发展。
无独有偶,不久前,扬州市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扬州旅游基本情况及远景规划。扬州市旅游局负责人表示,5A级景区瘦西湖是社会公众的一个资源,从长远来看,瘦西湖景区仍需要朝着取消门票,增加服务经营性项目来吸引公众消费而努力。
南方景点纷纷取消门票,北方景点也跟进效法。少林寺景区去年春节期间不收取门票,虽然时值春节,但前往旅游的人数激增。河南新郑作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2006年,该市决定从当年4月1日起,免收当地主要景区黄帝故里、始祖山门票,由此带动了黄帝故里旅游热。事实上在取消门票之前,景区内比较冷清;取消门票后,景区游客接待量翻了很多倍,知名度靠口碑传播。虽然门票收入减少了,但对周边住宿、购物等经济的拉动非常有力。
西湖和少林寺的免费模式对枣庄肯定有借鉴意义,能否复制有待研究,但有一点很明确,正如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的,我国旅游发展方式还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旅游综合带动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旅游业科技含量不高,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商业模式创新、现代科技运用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应当走出“门票经济”、告别过去靠卖门票、靠涨价甚至一锤子买卖模式,向科学发展切实转变。
上一篇:枣庄失主到东营专程致谢
下一篇:枣庄一名学生获得保送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