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枣庄棚户区改造:誓得广厦千万间

2012-09-29 09:21: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1873年成立中国第一家股份制民族煤炭开采企业;130年前发行中国第一只股票……山东省枣庄市,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然而,洗尽历史铅华之后的枣庄,却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留下一片破败景象,成为山东省最大的棚户区。

      如今,这里正在“改天换地”:棚户区改造3年来,累计投资520亿元,在棚户区、老城区新建楼房1600万平方米,高层建筑从110幢增加到1200幢,比棚改前增长了10倍。依靠棚户区改造,全市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就业岗位10万个。

      “我们把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棚户区改造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着力破解城市二元结构难题,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枣庄市委书记陈伟说。

      历史欠账多,民生短板急需“补齐”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冰窟窿,夏天火炉子。”这段曾经广为人知的顺口溜,真切地道出了生活在棚户区的枣庄人的无奈。

      枣庄的煤炭曾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计划经济年代,国家从枣庄共调出原煤4亿多吨,当年江浙沪50%的煤炭均由枣庄供给。

      辉煌的历史,难掩现实的尴尬。由于计划经济年代“重生产、轻生活”,枣庄人从城市的发展中获益无多,规模浩大的棚户区如同一件服装上的大补丁。在素有“百年历史、百里矿区”之称的枣矿集团,1920年建的平房里仍有人居住,一家4口只能挤在不到10平方米的陋室。吃水难、排污难、取暖难、如厕难、消防难,棚户区里的居民期盼有尊严的生活。

      顺应群众呼声,枣庄市于2007年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次年开工建设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2009年,枣庄市又实施13个棚户区改造项目。

      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直到2009年底,全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棚户区仍有140个,总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占全省棚户区改造任务的42%,涉及7.5万户25万余人。

      中央一直牵挂着棚户区改造,要求从2010年起,用5年时间在全国“消灭”棚户区。山东省自我加压,提出3年内全部根除。备感压力的枣庄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底召开棚户区改造动员大会,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将棚户区改造列为头号民心工程,力争3年投入534亿元,打一场以棚户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攻坚战和翻身仗,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此前,枣庄的棚户区改造只是停留在旧房变新房的“初级阶段”。从2010年起,枣庄棚改进入崭新阶段,向着“老城做新、新城做靓、同城化发展”的城市建设目标努力。

      不与民争利

      政府主导“一号工程”

      枣庄市薛城区燕山路棚户区,涉及1240户居民。2010年3月拆迁工作启动,居民排队签协议,仅用46天时间就完成22.6万平方米的拆迁量。

      枣庄各区(市)、单位均由一把手担任棚户区改造项目负责人;纪委全面介入、全程监察……棚户区改造之初,枣庄市就确立了“政府主导”的思路,无论是规划、拆迁还是安置房建设,都避免过度依赖开发商。

      枣庄市住建局副局长康宝奇说,为激发群众参与棚户区改造的积极性,枣庄市将国家和省里给予的政策支持资金全部让利于棚户区居民。“政府财政有了积累,就是为了惠及群众,让他们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绝不能与民争利。”

      在安置棚户区居民时,只要政策允许,枣庄市就给予拆迁户最大的优惠。薛城区对原房屋面积不足49平方米的困难户,一律补偿到49平方米。在坚持“拆一补一”原则的基础上,枣庄还对原居民院落、房屋外紧邻生活地块及一些附着物占地也予以补偿。新的燕山小区建设,仅补偿安置政府就“赔钱”1.7亿元。

      周到细致的安民惠民措施,使得枣庄市的棚户区改造工作波澜不惊。迄今为止,枣庄市1.8万多户的拆迁过程中,未发生一起群体上访事件。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枣庄市的棚户区改造范围广、任务重、资金压力大。除去滕州市,其他各区棚户区改造资金缺口总数达90亿元。

      市、区两级分别采取财政补助、政策扶持、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到2010年8月下旬,枣庄市就已融资55亿元。针对可能不断有新资金加盟的问题,市政府专门设立棚改专项奖补资金。在税收政策上对棚户区项目独立核算,实现的税收地方分成部分留归项目区(市)政府;在土地政策上,棚户区改造产生的土地出让金收益全部返还区(市)政府。

      如此大面积的棚户区改造,财力薄弱的枣庄市如何解决先期的拆迁费用?滕州市创造性地推出“拆迁投资人”,规定先由开发商投资拆迁,形成净地后拆迁商和其他开发商均可竞地。若拆迁商竞得下一步建设权,顺其自然由其建设;若拆迁商未竞标成功,则由政府依银行同期贷款利息加本金一并偿还。目前,这一方式正在全枣庄市推广。

      枣庄市还不断探索多种融资办法,如“毛地净挂”,即将所有附着物连土地一并测算,当作净地拍卖,目的在于加快拆迁及建设的整体速度。

      “造城”更“造市”

      城市功能“脱胎换骨”

      在枣庄市中区,有一个被戏称为“中国三汽”的二手车市场。这个结合棚户区改造建设的项目,年交易汽车6.5万辆、交易额突破25亿元,累计带动3.5万人就业,已跻身全国四大二手车交易中心行列。

      不仅注重“造城”,更注重“造市”,是枣庄市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突出亮色。

      枣庄市委、市政府认为:棚户区改造的理念有三个层次,一是旧房变新房,二是旧区变新区,三是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枣庄市的棚户区改造,就是要作为城市建设、城市经济的一部分,让城市功能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新的棚户区改造规划,由此上升到城市转型的战略高度,并与建设低碳城市、构建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历史街区有机结合。枣庄市将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区、邻里中心等要素注入棚户区改造,着力建设现代城市综合体。

      依靠棚户区改造,全市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就业岗位10万个。30万棚户区居民陆续住上新房,既解决了“住得进”,更解决了“住得起”的问题。与此同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1%,比5年前提高6个百分点。

      枣庄市的城市品位同步提升。通过棚户区改造,老城区将形成东、西沙河两大生态景观带;打造火车站城市门户示范区、三角花园商贸示范区、商务金融综合体示范区、工业记忆保留示范区等六大示范区,人均公共绿地将增加2.5平方米。

      对旧城的历史及老煤城的部分遗址,枣庄市并未一拆了之,而是当作新城的自然、文化景观保存修复。铁道游击队两次攻打的“洋行”、横跨原运煤铁路上方的日军碉堡“过车门”、原枣庄煤矿德式办公楼等,均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

      按照规划,未来5年,枣庄市力争使城镇化率达到60%,快速公交覆盖各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主要人均指标跃居山东省中上游,跻身淮海经济区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

      一个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美好图景越来越清晰。

上一篇:科学发展山东行 枣庄:寻找接续动力
下一篇:陈伟调研节前我市有关工作准备情况